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女子诗报网 >> 女诗观点 >> 正文
动 态 信 息
普通文章浮出地表,并且标注历…
普通文章“鄙俗时代”与“神性…
普通文章中国十佳女诗人揭晓
普通文章《女子诗报年鉴·2009…
普通文章北岛:不管时代怎么转…
普通文章英国最受器重诗人获得…
普通文章毕淑敏推出儿童文学《…
普通文章陆天明:我和我的父亲…
普通文章印地文版《西游记》出…
普通文章索尔仁尼琴另一面
更多内容
最近更新文章
普通文章女子诗报2010年年鉴
普通文章女子诗报年鉴印刷费筹…
普通文章《女子诗报年鉴·2010…
普通文章“新好男人写作”诗选…
普通文章意识的空间——对女性…
普通文章请记住这群女人
普通文章女子诗报论坛对“新红…
普通文章女子诗报年鉴印刷费筹…
普通文章浮出地表,并且标注历…
普通文章我看女子诗歌或女性诗…
普通文章祖 国
普通文章曾经居住在很远的地方
更多内容
纪念一份礼物/王永         

纪念一份礼物/王永

作者:安琪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876 更新时间:2009/11/9 21:06:05
 

[纪念《诗歌月刊·下半月》创办2.5周年及停刊特辑十五]

 

纪念一份礼物

——写给《诗歌月刊•下半月》终刊号

 

    70后诗人、批评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王永

 

因为是在文化中心的北京,又忝为赫赫有名的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博士(呵,“赫赫有名”当然不是修饰“博士”的),所以就很偶然,又很似乎必然地认识了“现居北京”的诗人安琪。认识安琪,让我获“利”匪浅――先是得到相当厚重的两卷本《中间代诗全集》,随后就是,总能定期收到安琪惠赠的《诗歌月刊·下半月》。但是,当二月份收到2008年第1期(总第20期)之后,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迟迟没有新的期刊寄来。自然地,就想起在安琪大约春节前后的博客上记到的她与老巢的一段谈话,是关于这本刊物存舍的,大意是,安琪认为此刊不宜再撑下去了,因为这是陪本生意,而作为此刊独立投资人的老巢则说,既然此刊已有了特色,有了影响,就尽量咬牙坚持下去。于是,隐隐猜测到了这本刊物的命运。所以,近日在安琪的博客上看到这本刊物要停刊时,几乎就没有感到意外。

那天,在安琪博客上,我首先看到的是安琪写给汶川地震这场空间浩劫的一组诗,我的心被那几首诗感动了,尽管或许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其后,我才看到安琪为《诗歌月刊•下半月》终刊号征集的文章,从而也确证了我此前的猜测。应该说,是那几首诗带给我的感动促使我给安琪发了一个短信,主要谈了下我对这些诗歌的想法,附带对《诗歌月刊•下半月》停刊表示了遗憾――因为,我知道作为责任编辑的安琪为这份刊物所付出的心血,以此短信也略示慰问之意。安琪回信问我对这本刊物是否有话要说,而我一向是“不愿说话”的人,所以就选择了沉默。这两天,毕业论文终于搞定,闲来无事,堆放在我书桌一角的那十几本《诗歌月刊•下半月》映入我的眼帘,不由地又翻看了一遍,感到还是有些话可说。

每次打开新收到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诗歌月刊·下半月》,或是其封面设计、或是其选题策划、或是其中的诗文,总能让我眼前一亮。因此,对我来说,它几乎就是一份“礼物”。为这份刊物,安琪也曾有两次约写评论文章,但都因我的惫懒而爽约。尽管如此,受惠于安琪,此刊上还是发表过我的三组文字,分别是一组诗歌、一组诗歌文本细读、一组译诗。故而,这份“礼物”中也就带有了看到自己“成果”的小小的喜悦。

这份刊物存留在记忆中的首先是它的“外在形象”。这本大16开的刊物封面装帧大气而不嚣张,内部版式设计(包括图文布局、字体字号及留白等)更显出编辑的细心,可以用曾经很流行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养眼”。其实,刊物的装帧与版式设计的作用(和编辑人员的用心)被许多人无意中忽视了,仿佛只需要把作品的文字准确无误地印上就行,也常会见到一些编辑大概为“节约”的缘故把整个页面填塞得满满的,让人感觉煞是憋闷。而好的装帧设计不仅仅有“养眼”的效果,更重要的,它能通过视觉的“舒服”带给读者一种审美的心境――这对于诗歌的阅读可能尤为重要。这本刊物的一大特色就是凡评论文章都配发作者的肖像照片,此举当然可以视为迎合,更准确地说,契合所谓“读图时代”的时尚。契合时尚当然不能简单以“媚俗”视之,实际上,此举有着多数人(甚至包括编辑)不曾意识到的客观效果。一则对于作者来说,有一种“露脸儿”的荣耀感,满足他们的小小的虚荣心(呵呵,反正我有),如此一来,可能就刺激了作者的积极性。二则,也是更重要的,对于读者来说,他(她)不仅能看到作者的“文”,还能看到作者的“人”,或者借用此刊一个专栏的词,就是“脸谱”。这样,“人”“文”互读,或者说,读者往往会把从“脸谱”中得到的作者的直观形象,与文章背后的作者隐在形象(这透过文章的语气、立场等显露出来)相互观照,二者会相互影响,甚至会相互冲撞,如此一来,往往会收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阅读效果。在我的阅读印象中,《诗歌月刊•下半月》似乎是引领风气之先的,此后我注意到有一些诗歌刊物也陆续小规模地配发照片。

再有就是这份刊物的选题策划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号称“中国大陆第一部”的博客专号,比如“诗歌侠侣”,比如“诗歌地理”,还有“安徽新诗阵线”专号,都是以其选题的新颖别致吸引了读者的眼光。再有就是“十佳诗歌编辑”、“十大诗歌批评家”、“中国新诗90年90家”等,这些选题都曾激起过不小的反响。当然,可以想象得到,这样的选题涉及到评奖(尽管只是精神奖励)和荣誉,必然也会引起非议。不管怎么说,这些选题可以见出编辑人员的用心。现在如果对这份刊物进行评估,我发现一个老词“有声有色”似乎十分贴切。“有声”就是指的它造成的影响和反响,“有色”就是指的它大规模地配发作者的照片所形成的特色。而且,我想,这份有声有色的刊物肯定会对其他的诗歌刊物造成了某种压力,这无疑是件好事。

在这份刊物创刊之始的征订广告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人类经过漫长的羞耻而选择树皮挡住下半身,古老的缪斯因为普拉斯的出现而喜出望外。在诗歌铺天盖地、诗人销声匿迹的今天,《诗歌月刊·下半月》的目的在于发现和催生一个个严格意义上的诗人。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见证了当代艺术的诞生,《新青年》见证了现代诗歌的开始,在诗人活着,而诗歌已经身败名裂的今天,《诗歌月刊·下半月》的责任在于见证一首纯粹意义上的诗歌产生或消失。”这段华彩的话语虽不乏广告语的惯用修辞,但足以看出这份刊物带有理想主义的“野心”。主编老巢在第二期的“开场白”中更是踌躇满志地写下这样的诗句:“我们已经上路,一步步逼近目标。∕目标是复数,一个接着一个。……当一个梦想与一群梦想接壤;∕当失散的朋友们沿途打听我们并且找到;……并指认我们:比春天更值得期待!”然而,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在这个重视CPI、GDP以及道琼斯指数的“数字时代”,这面源于“一时兴起”的理想主义的红旗究竟能扛多久?(老巢在发刊词中曾自谓自己主编这份刊物是“一时兴起”。)结果就是,在这个春天过去不久的日子,这份办得有声有色、“值得期待”的刊物要终止它的征途。

在这份刊物将要退出人们的视线之际,如果对其成绩做下盘点的话,不妨对照老巢在发刊词《我的态度就是时间的态度》中提出的具体任务,我们可以说,这份刊物还是部分地完成了它的“企图”。比如老巢提出的“到校园去,使劲和青春混为一谈”。在这两年间,《诗歌月刊·下半月》通过在北京高校举办过几次的诗歌朗诵会及诗人与大学生的对话会,在大学校园里做了普及诗歌的工作,把诗歌的种子培植进了那些不乏激情和理想的青年学子心中,而这批校园诗人必定会出现未来诗坛的主力。再比如“把百年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些真相、一些不该被遮蔽的人和事重新推到我们的眼前,不看都不行。”其具体表现在,这本刊物对诗人潇潇搜集整理而成多年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出版的“前朦胧诗全集”的连载。其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我们熟悉的、被潇潇称为“中国当代诗运动的先驱之首”的食指的诗,而且还看到了我们此前无从看到的郭世英、依群、张新华、张郞郞、张寥寥、鲁双芹、牟敦白、王东白等人的诗。这些诗歌作为那一代人的心灵与那个时代的“双重见证”,无疑丰富了我们对当代诗歌史的理解,拓展了我们对当代诗歌源流的想象。当然,遗憾的是,这种连载在持续了三期之后就悄然停止了。

即将结束这篇小文时,我又瞥到这份刊物的创刊号。它的封面是一片红色的椅子,那是观众席的椅子,空空荡荡。我想,这些空空荡荡的椅子是在虚位以待,迎接即将到来的喝彩,还是在承受演出谢幕后的荒凉呢?这似乎构成了一种隐喻。

好了,就此打住。拉杂写下这么多,算是对这份此后不会再出现的“礼物”的纪念,也算是对“坚持赠送礼物”的人还了一份债吧。

 

                           2008年5月21日,国殇日

 

(附:待以上零言碎语已然成文一日后,才在安琪的博客上看到了这份刊物停刊的真正原因。这是超出我的想象的。无话可说了。)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我要留言| 管理登录 | 
    Copyright ©2008-2011 女子诗报网(nvzishibao.com)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女子诗报 本站技术维护:顾方软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