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诗歌月刊·下半月》创办2.5周年及停刊特辑十四]
纪念或者悼念
第三代批评家、四川省艺术学校/杨远宏
四川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安琪从北京打电话代表老巢(我见过两次面的朋友)关心我这个对他们有过支持的作者,同时告诉我,《诗歌月刊·下半月》即将停刊了,约我若有感受可为该刊终刊号写点什么。
写什么呢?我茫然而悲哀。
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毁于倾刻。说生命的无常、渺小、脆弱,是人所共知的老生常谈。如果不是生的欲望,在的坚韧,对价值、意义的想像和追求,我不知道人们还有没有勇气活下去。
比起生命来,诗歌算不上什么。在无论纵向时间或横向空间的人类文明/文化版图中,诗歌,其实只是那么一小块。虽然只是那么一小块,总得有人来开发它,守护它,提升它。这一切,老巢、安琪等《诗歌月刊·下半月》的编辑朋友们,以独具个性、特色的主题办刊思路,呕心沥血、影响广泛地做了。他(她)们甚至将他(她)们的诗歌想像推进到文化想像,打开了比纯粹诗歌广阔得多的、更具现场感和时代感的生命/精神图卷。他(她)们的努力、追求和贡献,是特立独行、独具眼光、很有创意的。他(她)们那里没有地震。然而,他(她)们也行将就木,即将寿终正寝了。
我们这里在送终,为那些成千上万的受难者。他(她)们那里也在送终,为那本曾经被他(她)们和成千上万读者所珍惜,而又不得不闭上眼睛的刊物。
我们这里是哭喊,是血泪。他(她)们那里呢?
我们这里将进入地震史。他(她)们那本刊物呢?连震都没有震一下就死了,当然也就进不了地震史。那么,进什么史呢?——中国期刊史?中国当代新诗史?……
总会有人记得它。
它死了,但是,它活过了。
2008年5月16日
四川汶川地震后第4天 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