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女子诗报》1—4期文论选
作者:女子诗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546  更新时间:2009/10/20 0:13:3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1、   “女性意识”作为女性文学的深层背景

 

    作为人类主体的另外一半,女性甚至比男性更早地经验过辉煌的历史。但是,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母权制必然地没落了。其后数千年的父权社会把女性排除在文明史之外,甚至女性是否有意识与感情也遭到过怀疑。而一部文学发展的历史也几乎被男性所独占。

    但是,文化,它包含着人类的内在心理机制,这种机制从属于一种自然的力量,超越社会和历史的拘囿。女性意识的产生标明了即使在倍受压抑的条件下,女性的心理机制的发展也并没有落后于男性,其重要意义不仅在心理学的领域,而且在文学的领域有更突出的表现:  女性意识直接充当了女性文字发展的深层的文化心理背景。

    女性意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个体→群体→个体(主体性)三个阶段。

    女性意识最初的萌芽表现在个别先进女性(主要是少数的知识女性)对自我人格独立的要求,是一种微弱的个体意识。文学上出现的则是要求婚姻爱情自由和个体解放的女性形象。但是,这种单一的个体力量是无法与强大的父权制抗争的。“娜拉走后怎样?”答案是不言自明的。而在中国,直到五四时期的子君(鲁迅小说《伤逝》中的人物)还在重复着娜拉的道路。

    反观历史,从人类的社会发展规律中,女性们认识到了群体的力量。于是,妇女解放运动作为一种独立而持久的社会运动出现在西方世界,并几致演变为全球性运动。中国虽然没有过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但它作为政治运动的—个相关部分,随着社会形态的更迭而完成了。妇女们有组织地向男性世界发起挑战,争取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实践的权利。与此同时,“女强人”出现在西方文学中,她们往往具有非凡的能力甚至比男人更强健的体魄。它反映了妇女们的一种群体性的理想追求。

    廿世纪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的各种理想相继变为现实,女性意识又一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群体的对外权利的争取,再次转向个体的内心世界,但它不是简单地对第—个阶段的复归,而是具有一种强烈的主体性的个性意志的追求。女性作家、特别是女性诗人不再去塑造特定的和超常的女性形象,而是倾向于自我内心感受和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她们对自己已经没有了“弱者”的感受,完全作为一个与男性对等的人出现。美国的西尔维娅·普拉斯、  俄国的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智利的以其“富于强烈情感底蕴的抒情诗”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米斯特拉尔……这样的名字可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比如,普拉斯,她的探索已经超越了人的悲欢,深入到生命意识的最底层一一死亡,自觉地去探索和体验死亡神秘的欢乐与痛苦:“死/是一门艺术……/我要使之分外精彩”(《拉扎勒斯女士》)。

    至此,女性文学(诗歌)随着女性意识的发展而达到新的高度,但它并没有就此止步。

 

2、中国女性诗歌与女性意识的演变

 

    中国的妇女解放是整体的社会革命的附产品,从来没有一个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也没有一个真正有实际意义的妇女组织。因此,中国妇女的女性意识有它的独特性,即没有一个女性内部的自觉的“群体”意识的发展阶段。这与中国的农业社会的性质也密切相关,因为具有内省条件和能力的知识女性是如此的缺乏。

因此,与全球的女性意识发展相关的中国女性意识就呈现出这样的形态:个体(五四时期)→“零”→个体(新时期)。

在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五四时期,它是伴随着政治革命和西方思潮的介入而发生的。最初也只是少数的知识女性一种朦胧的个性解放要求。此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女性作家,但跟同时期男性作家相比,她们是那样的孱弱,不过吟唱出了一系列风格各异的“爱情咏叹调”而已。诗歌方面,更加贫弱,唯一的代表是冰心。其诗虽然文字清新、隽雅,但最多只是一种浅层的对真善美的赞歌,停留在一种社会伦理层次的外在行为的认识和追求,没有能够深入到人的复杂幽深的内心世界中去。

建国以后,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的前提下,中国妇女一下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利。自此,她们陶醉于表面的“男女平等”口号而蜂拥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来不及思考也没有能力思考这一转变的实质性含义及其对女性作为社会存在的深刻影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