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动 态 信 息 |
|
|
最近更新文章 |
|
|
|
|
|
|
于书海最深处潜水采珠——《满堂花醉》 |
热 |
|
于书海最深处潜水采珠——《满堂花醉》
|
|
作者:罗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810 更新时间:2009/11/9 20:59:00 |
|
于书海最深处潜水采珠
——《满堂花醉》
中国的文化素以博大精深著称于世,每一个读书人都被裹挟于“书山”、“学海”之中,然而真正于这书山学海里寻得真才实学的却并不多。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就像一个潜到海底的采珠人不是去开凿海底和揭示海底,而是去深处敲下珍珠和珊瑚这些奇异财富,把它们带回水上。”
要想采拾到奇异的珍珠与珊瑚,就必须潜到海底,著名学者沈胜衣便潜到了书海深处,携取了这里的“满堂花”,《满堂花醉》即为他所采撷到的书海最深处奇异的珍珠与珊瑚之群体展览。
翻开《满堂花醉》,一股浓郁而清新的文化韵味扑面而来。此乃一部读书笔记,虽无高谈阔论与文采飞扬,而只是杂谈买书、读书琐事,却让人觉得既平实贴近又颇具文化品位。沈先生性喜买书看书,这本读书笔记大多是他的买书记录和读书心得,就像他亲手培植的一个花园,他精心侍弄着。在这里他谈书说人,品文论世,一字一句都流淌着他对书的钟爱和他思维的灵动,让人读之如漫步于书林之中,心沉浸在书香之气与文化之韵里。
沈先生谈书不是泛泛而谈,也不故作高深,乃不激不愤、不夸不躁、朴实平淡,均为他读书时心中涌动的一些思绪。在他这本读书笔记中,古今许多“名人”都纷纷亮相,从清朝词人纳兰性德到当代散文家董桥,从海明威到张爱玲,等等,如同一个“群英会”,各位英雄都在“满堂花”中展示各自魅力,使得这书读起来颇觉有分量。他对人物的评论带有古代说书人的评点意味,往往用经典的话或词语恰到好处地进行概括总结,如用“只怜他、后庭梅瘦”
评周作人,用“惆怅旧欢如梦”评张爱玲,用“三生慧业,不耐浮尘”评钱钟书等等,让人有种听金圣叹说书拍案叫绝的激动与共鸣,时时浸淫在古文化的熏染中。他品文论世也是独具视角,常以自己之心解作者之心,让人不得不感叹作者遇到了他这位“知音”,如他对沈从文、张爱玲、董桥等人作品的解读,可谓达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高境界,让人一看那些标题,便觉得眼前一亮,如“人在江湖看水云”、“重到旧时明月路”、“于无声处,心事浩茫”、“甜得发苦的喑哑弦声”等既具有诗意又高度概括了他所要谈及者的代表特征;而且他总是撇开那些“人云亦云”的话题,避开大家耳熟能详的常识,把视野延展到文化的最深处,如他谈到周作人与古希腊文化、沈从文与服饰文化、钱钟书的历史观等都是平时很少能了解到的。
余秋雨曾在《藏书忧》中感叹道:“一个学者,为了构建自我,需要吐纳多少前人的知识,需要耗费多少精力和时间。苦苦汇聚,死死钻研,筛选爬剔,孜孜矻矻。”也许这是每个学者的共性,爱书、读书、钻书,这是他们不变的宿命与诉求,弗吉尼亚·伍尔芙也曾在一封信中说“有时我想,天堂就是持续不断、毫无倦意的阅读”。他们都把书当成天堂,当成满堂醉的花园。沈先生便是这样一个学者,
他的《满堂花醉》这个书名取自唐末贯休和尚《上钱尚父鏐》诗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两句,沈先生“尤觉‘满堂花醉’——这个比喻要优于‘乱花迷人眼’,后者只是悦目,‘醉’,则是赏心。”他觉得他的这个满堂花的花园让他醉,让他赏心悦目。他“以稠密而又散碎的思绪、华美而又朴拙的文字、沉郁而又澹然的心情”,
潜到了文化与书海的最深处,孜孜不倦地寻求着放射着异彩的珍珠和珊瑚,寻求着让他醉心的“满堂花”。
读着这本书,我们也跟着沈先生潜到了文化的最深处,采携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珠贝。在这“满堂花”中,我们都醉了。
|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上一篇文章: 中西文化交汇处的生命吟唱——李欧梵《我的哈佛岁月》印象 下一篇文章: 穿越历史时空的震撼——二十年后的《丑陋的中国人》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