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动 态 信 息 |
|
|
最近更新文章 |
|
|
|
|
|
|
《走近花的暮年》 |
热 |
|
《走近花的暮年》
|
|
作者:兰雪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809 更新时间:2009/10/26 20:45:05 |
|
《走近花的暮年》
----温青组诗《离花越来越远》赏析
著名青年诗人温青的作品多长诗,有关其创作的评述也不少。我作为其诗歌的忠实读者,自去年来诗风后,几乎阅读了他二00二年的全部诗作。本想对其诗歌艺术进行一番剔骨取髓,又恐班门弄斧。因此,在这里仅对他的一组短诗《离花越来越远》做一番赏析,唯愿大家能见一叶而知秋。
这组短诗,作于2002年7月16日。全诗由三部分组成:《枯落的手》、《一朵花的暮年 》、《谁能说出一朵花的去向 》。整组诗的基调执着而感伤,不时透出对生命本质与理想追索的迷茫。
第一首《枯落的手》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之花离现实中的我们,越来越远的深深地失落感。主题可用“失落”二字来概括。
在一、二节中用“花落了一地 \我是它的河流 ”“跌落的疼从心口开始 \到眼底结束 ”这些带有疼感的诗句,表达诗人对于理想凋零的痛苦,读来令人不禁黯然神伤。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暗喻、借喻、白描等传统手法的运用非常娴熟。“水已远去\ 花魂可在\不能追回的总是\空空的枝头\空空的心 ”。在这里,诗人借“水已远去”“花魂”“空空的枝头”等意象,依然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一去不回的强烈失落感。而最后一节尤为出彩。“我们不停地凋落\ 片片磷光下鲜活的忧郁 \是我们最后的一瓣\它挽留着秋虫和夏露\像小时侯我们沾着泥土的手 \向谁远远伸着”。 第一句:“我们不停地凋落”,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刺得人心痛!而“鲜活的忧郁 ”一句则让人仿佛看到不尽的忧郁正从新鲜的伤口中汩汩涌出。在这里,“鲜活”与“忧郁”一暖一冷,感情色彩对比强烈。而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才给阅读者以强烈的冲击。“鲜活的忧郁 ”这“最后的一瓣”“挽留着秋虫和夏露”“像小时侯我们沾着泥土的手 \向谁远远伸着”。几句则让人痛得透不过气来!特别是最后一个比喻,形象而逼真。这种从生活中采撷的鲜活的诗句,简直令人叫绝!
第二首《一朵花的暮年》,则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主题可用“执着”二字来概括。
第一节:“一片花魂\在山道上走了三十年\凄黄的袤草\飘作烂漫的衣衫”。要想对这一节理解透彻,如果对诗人的身世一点也不了解,那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温青,1970年出生于河南息县农村,1990年底入伍,毕业于济南陆军学院,本科文化,上尉军衔;八十年代末开始发表诗歌作品,曾多次在《诗刊》、《星星》诗刊发表长诗,另有中篇小说8部、诗歌散文500余篇(首)近百万字散见于《十月》、《当代》、《小说月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河南日报》等,作品入选20余种文集,获多种文学奖项,著有诗文集《指头中的灵魂》(济南军区青年作家丛书 )、《温青诗选2002》等;现任解放军某部秘书兼行政管理员。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其实,“从15岁我就开始了流浪,做过很多种活儿,职业也经常变换:种过田,掏过煤,学过医,当过泥瓦匠、搬运工、民办教师,直到1990年底当兵入伍,6年间我一直是居无定所、食无定餐,生活在凄迷、混沌的异乡流浪者的世界里。坍塌的煤层埋住过我的腰,坠落的灰斗砸 破过我的头,沉重的盐包压得我夜不能眠,曾经病卧异乡,举目无亲……但是,我从没有绝望过。握紧拳头的时候,我便听到“指头中的灵魂”在不停地呼唤少年时代美丽的希望,孩提的梦便都绿了。”(温青《我对诗歌说点什么》)
现在,我们再返回第一节中来,也许不用我再细说,诗意就已明了。一颗追求生命价值与理想的灵魂,在崎岖的人生之路上求索了三十年,用命运赋于的“凄黄的茅草”,换来“烂漫的衣衫”。在这里,“凄黄”与“烂漫”这两个词汇色彩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用苦难创造生命奇美之景的人生理念。尽管只有短短四句,却总括了诗人的前半生。
第二节:“空谷的鹰语\追觅一朵花的暮年\云的呼叫\在山岚中喊成雾雨\淋湿整个夏天”。以“ 一朵花的暮年”“追觅”“空谷的鹰语”极写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这两句在艺术上是颇值得学习的。它将日常用语打碎,并进行重新组合,使优美的诗句以陌生的面孔出现,从而带给阅读者以新鲜的美感。后三句,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痛苦----喊出的“雾雨”淋湿整个夏天”。
第三节:“花黄若纸\以最后的血脉\烙下一生的暗线”。“花黄若纸”的比喻不俗。同时,诗人通过“纸”、“血脉”“暗线”几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即使到了人生暮年,仍对理想矢志不移的决绝!
第三首《谁能说出一朵花的去向 》,诗人从第二首营造的对理想执着的氛围中,一步步走出,进一步抒写了诗人对理想,对生命本质执着追索后的迷茫之情。所以,这一首的主题可用“迷茫”二字来形容。
第一、二节,继续写诗人对理想的执着。第一节:“走到哪里去\你都是一朵花\就像我走到任何地方\都是一个看花的人”。在这里,诗人以“一朵花”喻指理想,而以“一个看花的人” 喻指自己对理想的执着。让人慨叹不已的是,譬如“花”“看花的人”这样一些很普通的意象,经过诗人这么一组装,却旧貌换新颜。让人感到既新鲜又熨贴,不愧为大家之笔。第二节:“远方的模糊与清晰\与你有关\近处的激动与痴迷\与我有关”。这里诗人运用拟人、借喻与对比的表现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理想的痴迷。理想在远方是模糊的,然而,在“我”的心里却永远是清晰的。正因为此,“我”才“激动与痴迷”。这一节,较好地体现了诗人在诗歌艺术形式方面的追求。句式的工整,诗歌的节奏,韵脚的合理,均无可挑剔。最后一节,诗人运用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喻与夸张,集中写出了诗人的迷茫与无奈!“我们都在枝叶之外\没有谁为我们指出继续上升的路\因为枯黄已接近云彩”。最后,诗人在“枯黄已接近云彩”的无奈中收束全文,同时点题----人生“离花越来越远”!
总之,这组短诗,诗人以“失落”----“执着”----“迷茫”为主线,运用现今大多数读者容易接受的传统的表现手法,同时运用优美而感性的诗句,并以其独到的构思,完整的结构,为读者打造了一个传统诗歌的范本,颇值得为诗者学习与借鉴!
附:温青组诗《离花越来越远》
枯落的手
花落了一地
我是它的河流
因为那些梦而清澈
水滴在花瓣上转
在梦幻中再度一生
跌落的疼从心口开始
到眼底结束
水已远去 花魂可在
不能追回的总是
空空的枝头
空空的心
深入肌肤的颜色
动感从冬到夏
植物挑起鲜红的心
在风中奢望枯落的誓言
我们不停的凋落
片片磷光下鲜活的忧郁
是我们最后的一瓣
它挽留着秋虫和夏露
像小时侯我们沾着泥土的手
向谁远远伸着
一朵花的暮年
一片花魂
在山道上走了三十年
凄黄的袤草
飘作烂漫的衣衫
空谷的鹰语
追觅一朵花的暮年
云的呼叫
在山岚中喊成雾雨
淋湿整个夏天
花黄若纸
以最后的血脉
烙下一生的暗线
谁能说出一朵花的去向
走到哪里去
你都是一朵花
就像我走到任何地方
都是一个看花的人
远方的模糊与清晰
与你有关
近处的激动与痴迷
与我有关
我们都在枝叶之外
没有谁为我们指出继续上升的路
因为枯黄已接近云彩
2002.7.16.
2003.1.3
《从白衣子到康邪——康邪诗歌艺术浅析》
想对康邪的诗写说点什么,这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但一直都没能如愿,是这个暑假,使我得已旧事重提。下面分两步,对康邪的诗歌艺术及其转变过程做一番浅析。
一、抑郁、唯美的白衣子
已记不清何时喜欢上白衣子的诗的,总之,在看似冷静的笔触中,所散发出的,淡淡的,那种抑郁,那种唯美,那种洗练的诗语言,那种旋转着走近你的立体化的意象,都会将你或深或浅地打动,进而融入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或喜或悲,或击节或哀叹,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在这种纯粹的诗歌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净化。
下面以他的《呀拉索------虚构的西藏情结》为例,试作简要分析。
呀拉索
------虚构的西藏情结
呀拉索----
三个象哈达一样
飘荡的音节,让我
想以额头触及
布达拉宫的高度
金黄的主色
活佛的黄金日子,我想
和他们
拉拉手
呀拉索----
雄鹰的呀拉索
更高更远更嘹亮
翅膀下
雪纷纷扬起
我远远地目睹,远远地
被诱惑
呀拉索----
不是我碗中的酒,是青稞
在雪山下
燃着一盏灯
他乡的牧民们
心中的光
向西。向西。
等我有了钱
就不用再虚构
(远远地真心
虚构)
白衣子2002/7
这首诗,唯美中带着一丝调侃,意象清澄、纯净,语言异常的干净,结构简单。全诗共七个小节,其中有三小节用“呀拉索---- ”单独成节。这极富青藏高原独特风情的歌声,当它以音节的形式出现在诗中,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既领起下文,同时在读者的耳中,又以歌声的姿态,飘荡着飘荡着,从而形成一种诗歌内部的旋律,达到美的极致!而“呀拉索----/三个象哈达一样/飘荡的音节”,以“哈达”的动感喻“呀拉索----”三个音节的动感,大胆新颖而贴切,让人眼前一亮。“让我/想以额头触及 /布达拉宫的高度 /金黄的主色/活佛的黄金日子,我想/和他们/拉拉手”,廖廖数笔,就使神圣平民化(“我想/和他们/拉拉手”)。最后一节的调侃,则让人在唯美、虚幻中走向现实!“向西。向西。/等我有了钱/就不用再虚构/(远远地真心/虚构)。括号里的两句,简直让人难过得心痛!这种不动声色的对现实的呈现(是否也蕴涵着批判?),用一句当下年轻人的流行语,就是酷毙了,而作者也的确不愧为玩酷高手!“记得当时读完这首诗后,我就在旁边批注说“读白衣子的诗,就象喝一剂口感上好的慢性毒药,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中毒身亡。”
唯美、抑郁的诗歌气质,贯穿于白衣子的整个诗写中,它借助于不枝不蔓、质感而纯净的诗歌语言和颇具情调、独具新意的意象,不时在诗中形成亮点。如“退温后的天空/光秃秃的冷”(《过渡》)“我很喜欢雪,它的白/而不是冷”“在夜晚弄响你窗前树叶的 /除了风,就是我/不要惊诧 /除了看看你 /再没别的了 ( 《编封情书》 ),近乎直白的语言,却极富质感,直抵阅读者的内心。“只有人和春天/在远方/两地相思”(《过渡》)“下一场雨吧 !”“我从湖面走过/从此感染上了这场忧郁”(《秋湖》) ,颇具浪漫而伤感情调的意象,简直令人叫绝了!而这对于阅读者来说,是一种打动,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打动!
如果说,诗人在白衣子时期,在诗写上还存在着有意为之的倾向;在诗歌语言方面,还不时暴露出雕琢之痕,那么,到了康邪时期,这两种现象就比较少见了。记得康师傅曾教导我说,“想写时再写,不想写时,千万别硬写。”正是诗人这种真实情怀的自然流露,才泄露了生活的本真。个人认为,到某前为止,康邪时期的诗写绝大部分是一些表现人生酸甜苦辣的精悍短诗,前期那种浓郁唯美而伤感的纯抒情色彩相应减少,替而代之的则是更为冷静的叙述和对这个世界和个体生命,总是以滑稽形式呈现的调侃。所以,康邪时期的诗写特点是——
二、以一个成熟男人的敏锐(还称不上老辣),以一个优秀诗人的睿智,以简约得不能再简约的诗语言,直抵生活的本真;也是诗人日常生活经验和对未知世界深层次思考的高度概括和艺术手法上的典型化处理,尽管这必须借助于感性、肉质的诗歌语言。
如他的精粹短诗《是这样》:“我倒下/像棵大树/再次站起/像棵树苗/上帝是只可恶的猴子/每次都瞧准我/刚长成一种高度时/爬上去/嬉戏”;再如“我打最远的地方而来 /带来一条鱼,一张网/我把鱼放进了大海 /把网卖给了渔夫 ”(《秘密》)诸如此类的短诗,都是诗人对世界和人生高度概括后,在艺术上典型化处理的佳作。用当下流行的行话说,就是诗人懂得节制和收放自如。而或浓或淡的调侃意味,将人生的不尽辛酸和生命的无奈,尽泄笔端。记得诗人曾说,他做过营业员、广告设计、营销经理、行政执法、厂长助理等等十几个职业,可以说,阅历甚丰。但最后他又加了一句“全是在打工”,一语道破玄机。
而至今令我心动不已,从而使我区别开康邪和白衣子的,则是他的《祭祖》:
《祭祖》
我的父亲是个厨师
父亲的父亲是个木匠
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一辈子砌砖
他们已长眠在同一片月光地下
一辈子的努力与辛劳
沿袭了家族的香火
我既不是厨师也不是木匠
更不会砌砖。在祭祖的日子
一个什么也不会的人
只能将祖宗们冷落在稗草间
多年来,我在寻找一个开口的理由
哪怕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也要身不由已地说得心安理得
决不能让周岁的儿子
瞧出一丝破绽来
03/01/08
全诗共由两小节组成。
第一节,诗人运用冷静而娴熟的叙述,将人生辛酸的点点滴滴,淡淡道出,除此以外,并没有什么更特别的感觉。从全诗来看,它也只是一种铺垫(一折)。第二节,诗人笔锋一转,把笔触落到“我”身上——“我既不是厨师也不是木匠/更不会砌砖。”那么,就这样“一个什么也不会的人 ”“在祭祖的日子 /只能将祖宗们冷落在稗草间”!不尽辛酸溢于笔端。再次铺垫(二折)。行文至此,诗人仍觉得意犹未尽,又荡起一笔——“多年来,我在寻找一个开口的理由/哪怕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也要身不由已地说得心安理得 /决不能让周岁的儿子/瞧出一丝破绽来”(三折)。在此,诗人巧妙地甩出这几笔后,已将诗歌的整体氛围推至顶峰,随之,嘎然而止。而“美丽的谎言”“身不由已”“周岁的儿子”“瞧出一丝破绽来”,一系列短语的运用,则使浓烈的调侃意味自然形成。
总之,这首诗(我不想用“小”字这个定语),虽然短小,但构思巧妙,行文上一波三折。在艺术上,运用冷静的叙述,近乎白描的手法和辛辣的调侃(特别是最后五句),从而使诗歌承载了更为厚重的内容。同时语言素朴(当然,也不否认它的技巧成分),的确是一首少见的佳作!
而他的《阿美》则又是另一种打动!一种无华无声的打动!
《阿美》
阿美。我又一次看见了你洗蒜的手
你总爱在冷水中
反复摆弄着两根蒜
冲洗,冲洗
阿美。你在蒜上发现了什么
整整三年
你的手又湿又冷
那两根无辜的蒜
掉了三次皮
灯亮起来
手抄诗集摆上桌子
孩子在摇篮里嗷嗷待哺
阿美。棕榈树已空了
天知道
你还在磨蹭什么
阿美,多美的名字!可辛酸的日子(洗蒜),让她无暇顾及生活中或者说生命中仅存的那一丝温馨——“灯亮起来 /手抄诗集摆上桌子 /孩子在摇篮里嗷嗷待哺 ”,致使棕榈树都空了(这里也许是说他们的情感空了吧),她还在和日子做着无奈的磨蹭!:((
在这里,“蒜”的意象格外醒目,而“洗蒜”这一动作贯穿全诗。“那两根无辜的蒜 ”“整整三年”“ 掉了三次皮”,象这样颇富质感的细节,又怎能不令人黯然动容,从而引发出心底更强烈的震撼呢?
当然,康邪时期的诗写,也不是尽善尽美。高度概括的不到位和典型化手法运用的不娴熟,往往导致诗歌的干涩与骨多肉少。这在他的诗写中,偶有显现。但我要说,瑕不掩玉,因为每一个现代诗写者,都在路上!
后记:一次闲聊,我曾问过诗人:“你是更喜欢近期诗写的表达方式,还是喜欢以前抒情色彩更浓一些的呢?”“都差不多吧。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是一种心境的流露。”诗人说。“对,是一种心境的流露,想写回去都不成:((”我略带无奈地说。其实,在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是,大凡优秀的诗人,其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思想和艺术日臻完善的过程。而对于在生活中追求诗意(康师傅一直热爱盆景艺术,现做盆景生意),在诗歌艺术上不断求新求异的他来说,不论是白衣子还是康邪,这两个名字的出现,就意味着惊讶,给整个现代诗坛以惊讶!
2003/07/12
《橡树诗歌艺术初探》
诗人橡树的诗,我读得不少。不过,一直是静静地,躲在一边偷偷地读,没敢说什么。原因何在?用他在《阴阳界》一诗中的回复说,“我总在传统和先锋之间走走停停,但更偏后者吧”,而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传统歌者。然而,鬼使神差,每每读到他的诗,我却总是有意无意地滑入诗人所创设的意境而难以自拔。下面仅就橡树的诗歌艺术,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异彩纷呈,意象叠生
在诗人橡树的笔下,很少能看到意象单一的诗歌。尽管选取的意象都是一些常见的事物,然而,一旦出现在他的手中,就异彩纷呈,意象叠生了。在组诗《灵魂的线条》中,就可略见一斑。譬如,第一部分《自闭》里的几个意象,总给阅读者一种以熟悉来创设陌生感的效果。开头几句:“用几段咒语点燃松节,是我 \写作前的方式。脑子 \在一个拐弯处,手杖突然 \在微光中折断。然后 \我找出真相。 \雪,突然压在手指上。\“平息了一场火焰的诺言。”里面“松节”、“手杖”“雪”“ 一场火焰的诺言”这几个意象刚一亮相,就紧紧地抓住了读者。尤其是“手杖”这一意象,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似突兀而又在情理之中,带来深刻的阅读快感,而诗人不可遏的才气毕现。再如这几句:“或者,像打张收条似的,匆匆 \裹进年深日久的暗盒。 \它们等待。无天日。 ”诗人以“收条”“裹进年深日久的暗盒”“等待”“无天日”为喻体,将“自闭”的苦闷与痛苦充分地形象化,从而大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而最让人慨叹不已的则是第六部分《祈祷 》收尾的几句。“可曲折的线条 \从调音师的指节开始,时而一个 \C调。中央随时会出现一个 \雪的缓坡,并提高,进入我的 \身子。而我平静地研究, \从烟盒里摸出灵魂的线条。 ”灵魂“曲折的线条” “从调音师的指节”滑出,不论是“C调”还是“雪的缓坡”,它们统统“进入我的\身子”。“而我平静地研究”的是,“从烟盒里摸出”的“灵魂的线条”。这里以“烟”为喻体,极其形象地刻画出“苦闷的灵魂”,真是入木三分!
诗人橡树的诗歌,在运用纷呈的意象时,手法娴熟,诗意盎然,是当代诗人中极其难得的一位成功的实验者。
二、沿着内在的逻辑一路潜行
橡树的诗歌,尽管意象纷呈,却极少杂乱无章。诗人总是牵引着自己的思想、情感之线,一路潜行。时而平缓如低吟,时而高亢如飞矢。现仍以《灵魂的线条》为例。全诗由一、自闭;二、逃避;三、叹息;四、苦闷;五、暧昧;六、祈祷六大部分组成。这六个小标题构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主线。而在每一部分里,诗人以纷呈的意象,极尽渲染之能事,从而深深地将阅读者带入其中。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暧昧》这一部分:诗人首先由“深夜的女郎”起笔,继而进入“探戈的夜晚”,女郎被灯光打起雪花一片的前额。极写暧昧之诱惑力。接着以“变换”“阅读的姿势”过渡。而“把加冰的啤酒绑在腰间,\ 让那部分壮起玻璃的胆。”这样的诗句,已让我两眼放光了! “你无法剥夺我的想象和机会。” 一句直抒胸臆,引领诗人的情绪达到了最高点。而“在一个空旷的位置,一个滑步,\ 我轻易翻过一页。”则笔锋一转,写出了诗人情绪的回落。最后几句:“搂着 \深夜的女人。我分析 \你的肌肤,用手指贴近, \每一寸。我给你啤酒和雪,\给你破碎般的温暧,给你 \邮件般的呼吸。\而窗外,你的容颜一闪, \手中握着我\临时焚烧的诗”。在此,诗人借“ 深夜的女人”“啤酒和雪”“破碎般的温暧”“邮件般的呼吸”“临时焚烧的诗稿”等一组破碎感极强的意象,以冷抒情的笔调,写出了诗人灰色而绝望的暧昧心态。读来,让人很难从诗人营造的氛围中一下子退出。
三、在形式的暗道里寻找光明
诗人橡树在诗歌的形式上追求多样化。用福建著名诗人昌政的话说就是“复杂的橡树。多样化的橡树。”在这一点上,可以诗人的近作《阴阳界》为例,略作分析。第一部分:一.枯木成灰“一道光渗透着界限的篱笆\………………一屋子透明的\………………尘土\…………………………….\飞扬啊\飞扬啊\………………四肢裹卷\赤裸的灵魂\一个拐角植着一株通体泛青的植滕\缓慢地…………\热量中爬行……………..\……………..它还在爬行\……………..结成虚无\……………………………………..\虚无。火 、火、火、火、火\焚我身躯”。诗人以这种奇特的形式,迂回地表达自己万念俱灰的忧伤与绝望!这种大胆地创新,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愿诗人以自己的灵气捉住更多的螃蟹!
四、极富张力而努力追寻阅读的快美感的诗歌语言
橡树的诗歌语言极富张力,关于这一点,几乎在他的每一首诗中都能看得出。这也是诗人诗歌语言的显著特点。在此,不再赘述。而后现代派诗歌在诗歌语言富于张力的同时,大都缺乏阅读上的快美感,诗人橡树却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我看来,在节凑感,阅读的快美感方面,诗人作于不久前的组诗《弹奏》最具代表性。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曾让我叫绝!
最后,让我以知名诗人天乐的评语来结束全文:“ 橡树是一位没有被发现的优秀诗人。他继承与跨越了传统的诗歌表达方式,你很容易被他的语言所吸引,被他诗歌中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思想吸引,他的诗歌很魅很媚。”在此,愿诗人写出更多更美的诗篇!让我们试目!呵呵。
附:橡树诗歌:http://bj3.netsh.com/bbs/124291/messages/379.html
2002.12。19
《赤诚的内核 绚目的意象》
——剪子诗歌《慢板:与阿霞》赏析
诗人剪子的诗歌,我读得不多,可读过《慢板:与阿霞》后,却有了一种强烈地要写点什么的冲动。写什么呢?诗人内敛的绝望与忧伤,还是作者熟练的文字功底?都不是,我要写的是诗人金子般赤诚的内核所折射出的绚目的意象。个人认为,关于这一点,在这首诗里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下面就让我们沿着诗人所创造的意象,抵达诗人情感的内核。
第一节,诗人写道:“阿霞,这个冬天,我们是否回到 \八月的哈达之中,在核桃的枝头抱紧瘦小的身体 \那个夜晚,我看见彩虹披在你的身上 \在日喀则,多少人一生错失了那一瞬间”。第一句,诗人就以率直而诚挚的情感呼出梦中情人的名字“阿霞”,其情真,其意切,令人不禁为之砰然心动! 接下来,第二句中“哈达”这一纯洁高贵的意象,则在这条诚挚的情感小溪上,飘然而起。置身于这种至纯至美的境界中,就让我们“在核桃的枝头抱紧瘦小的身体 ”。即使仅仅拥有“瘦小的身体”也要抱紧“核桃的枝头”,这刀刻般的果实,这拥有坚硬外壳而内心芬芳的果实,才是我们的毕生所求!第三句简直就是一种人生的幻景,极写梦中情人之美。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不尽忧伤与叹息就如一江春水滚滚而来。
第二节,“我们错失的,是一个夜晚,还是一个季节\ 十年的盘算,就这样在仰望中丢失 \车过扎什伦布,朝拜刚刚开始 \六字真经能否挽回一片宁静 ”。前两句,用“一个夜晚”、“一个季节”与“十年的盘算”进行对比,通过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绝望的心境。而“仰望”一词,则令人心痛得不忍读!最后两句,则是对皈依佛门的质疑。其实,滚滚红尘,又有几人能真正抵达“宁静”这一人生的最高的境界?这就从更深层面上,写出了诗人对自身的绝望,对他人的绝望,对于这个世界的绝望。
第三节,“有没有银质的酒杯,盛满我们的时间 \她的背面,是藏北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多少年来,我目睹骑手纷纷落下 \而我们能否抵达 ”。首先,我要以不容质疑的口吻说,这一节写得特别具有诗美!第一句,依然以疑问的口吻,用“银质的酒杯”这一意象表达诗人对理想的追寻,而“盛满我们的时间 ”则写出了诗人对“爱之永恒”这一人生理想的执着。第三、四两句,以“骏马”喻指女人,以“骑手”喻指男人,而“多少年来,我目睹骑手纷纷落下”一句则入木三分地将人生爱恋悲剧形成的原因一语道破!这种内敛的绝望与忧伤,触目惊心!最后一句的疑问,又一次写出了诗人对于理想的执着。纵观前三节,可谓一唱三叹!同时,这一问,又自然地引出了下一节。
第四节,“那座雪峰,在冬夜里静静闪烁 \她内心火热,而手脚冰凉 \我们的炉火 \能否映红晚年的白发?”叶芝诗歌《 当你老了》的味道颇浓。而其独特而绚目的意象却令人叫绝!看,“那座雪峰,在冬夜里静静闪烁 \她内心火热,而手脚冰凉 ”是多么地贴切,又是多么地令人为之心颤!而最后一句,“我们的炉火 \能否映红晚年的白发?”却依然是那样地执着!诗人忧伤地执着!!绝望地执着!!!
总之,这首诗,诗人以其赤诚的内核,绚目的意象,熟练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尽管尚有点放不开的感觉,但确是一首少见的佳作。
附:剪子《慢板:与阿霞》
阿霞,这个冬天,我们是否回到
八月的哈达之中,在核桃的枝头抱紧瘦小的身体
那个夜晚,我看见彩虹披在你的身上
在日喀则,多少人一生错失了那一瞬间
我们错失的,是一个夜晚,还是一个季节
十年的盘算,就这样在仰望中丢失
车过扎什伦布,朝拜刚刚开始
六字真经能否挽回一片宁静
有没有银质的酒杯,盛满我们的时间
她的背面,是藏北草原上奔腾的骏马
多少年来,我目睹骑手纷纷落下
而我们能否抵达
那座雪峰,在冬夜里静静闪烁
她内心火热,而手脚冰凉
我们的炉火
能否映红晚年的白发?
2002.12.10
偶读兰波的《幽谷睡者》
兰波(1894-1891),法国诗人。生于查维勒。法国十九世纪象征派大诗人。1871年9月,兰波结识了象征派诗人保尔·魏尔伦,两人一起流浪比利时和英国。1875年后,兰波退出诗坛,投入冒险家的生涯,周游欧洲列国。兰波的创作生涯只有五年多,但他对现代派诗歌发展的影响如此之大,在世界诗史上是罕见的。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兰波的《幽谷睡者 》,开始只是一路读下去,并没有特别的感觉,但诗人最后荡起的一笔,如石破天惊,令我对此诗一读再读,感慨不已。下面就让我把被诗人牵着的鼻子暴露给大家,共同感受一下灵魂被钓起的闪美瞬间。
《幽谷睡者》
这是一个绿色的山穴,
欢唱的小河把银色的褴褛挂在草间,
阳光在傲岸的山头闪烁,
这是一个泛着青苔的空谷。
一个年轻的士兵,张着嘴,光着头,
脖颈沐浴在蓝色芥草的新绿之中,
他躺在草丛中披着赤裸的长天,
在阳光垂泪的绿色大床上,面色苍白地睡去。
他双脚伸进菖兰花中,睡去了。
微笑地象一个患病的娇童,他感到了寒冷,
于是大自然用温暖的怀抱摇着他。
芳香不能再使他的鼻孔抖动,
他安详地睡在阳光下,用手捂着心窝,
右肋上有两个红色的弹洞。
第一节,诗人重点勾勒了一幅幽谷图。运用的手法也很一般,就是传统的拟人。但诗人的不同在于他用词的奇险:“欢唱的小河把银色的褴褛挂在草间”。“欢唱”与“褴褛”并列,不能不谓之以险。而一个“挂”字,就使小河一下子灵动起来。
第二节,第三节,重点写“睡者”----一个年轻的士兵。第二节主要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他躺在草丛中披着赤裸的长天”一句,很大气,同时暗含了士兵形象的伟岸。“阳光垂泪”又是诗人的奇险之招,逆向思维令人耳目一新。第三节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如“微笑地象一个患病的娇童”突现了士兵的年轻与可爱。读到这里,我依然没有特别的感觉。
但第四节“芳香不能再使他的鼻孔抖动”一句,一下子使我的心提了起来。促使我再也不能以一颗平静的心慢吞吞地咽下它。“他安详地睡在阳光下,用手捂着心窝\ 右肋上有两个红色的弹洞”却如一枚重型炸弹轰然炸开,使我再难完整!并引发我做进一步的思考:大自然是如此地美好,年轻的生命是如此地美好,而战争,战争,究竟带给了人们什么?
总之,这首诗,在构思上出奇制胜,先以幽谷为铺垫,再让那年轻可爱的士兵一路行来,最后出奇不意地给人一击,的确令读者为之惊叹!同时也给为诗者以深刻的启发。而在语言上,那奇而险的用法,也颇值得为诗者借鉴与学习。
这不由地使我想起了山东诗人朱珠的一首短诗《白天鹅》,内容是这样的:“伸展出去的左翼\是波浪\伸展出去的右翼\是波浪\波浪与波浪之间\一点鲜红\是枪伤”当时给我的震撼也是很大的。但看了兰波的《幽谷睡者》后,我似乎发现了二者的缘源关系。也为朱珠老师出神入化的借鉴佩服不已!
我曾与诗友戏言说:“我评诗的第一标准是,谁的诗能让爱打磕睡的我醒来,谁的诗就是好诗。”依据这一标准,兰波的《幽谷睡者》与朱珠老师的 《白天鹅》当属此列。
2002.10.10
|
|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上一篇文章: 《家有小猫》 下一篇文章: 组诗:灵光一现(6首)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