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女子诗报网 >> 女诗观点 >> 正文
动 态 信 息
普通文章浮出地表,并且标注历…
普通文章“鄙俗时代”与“神性…
普通文章中国十佳女诗人揭晓
普通文章《女子诗报年鉴·2009…
普通文章北岛:不管时代怎么转…
普通文章英国最受器重诗人获得…
普通文章毕淑敏推出儿童文学《…
普通文章陆天明:我和我的父亲…
普通文章印地文版《西游记》出…
普通文章索尔仁尼琴另一面
更多内容
最近更新文章
普通文章女子诗报2010年年鉴
普通文章女子诗报年鉴印刷费筹…
普通文章《女子诗报年鉴·2010…
普通文章“新好男人写作”诗选…
普通文章意识的空间——对女性…
普通文章请记住这群女人
普通文章女子诗报论坛对“新红…
普通文章女子诗报年鉴印刷费筹…
普通文章浮出地表,并且标注历…
普通文章我看女子诗歌或女性诗…
普通文章祖 国
普通文章曾经居住在很远的地方
更多内容
诗学专著《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死亡想像》/谭五昌         

诗学专著《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死亡想像》/谭五昌

作者:安琪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044 更新时间:2009/11/9 21:06:06
 

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死亡想像》,谭五昌/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谭五昌诗学专著《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死亡想像》(博士学位论文)

               最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列入由他主编的“三味学术文丛”

 

【专著内容提要】死亡想像是20世纪中国现当代诗人普遍涉及的表现对象,它所包含的思想与精神内涵非常丰富。对死亡想像的涉及与处理方式无疑可以成为诗人的写作是否具有思想与精神深度的一种重要评判尺度,但至今尚未有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因而,以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死亡想象作为研究对象,其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以20世纪中国新诗中表现与书写死亡想像的诗歌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拟从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哲学阐释、精神分析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批评与阐释角度来分析相关诗歌文本中死亡想像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全书由导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导言部分从中西诗歌史的角度,论述死亡想像与悲剧精神内在的紧密关联,确立其成为诗歌深度模式的“合法性”地位,并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对20世纪中西诗歌死亡想像所具有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进行对比性的描述,最后再从新诗流派(团体)的宏观角度对死亡想像的多元化指向予以概括性的描述,使死亡想像所包含的丰富意蕴在20世纪宏观的诗学背景上获得较为明晰的凸现,从而为本书的写作拓展开比较开阔的学术视野。

 

本书的正文部分共五章:

第一章“社会历史情怀规范下的死亡想像”采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中国现当代诗人笔下的死亡想像所包蕴的意识形态内涵进行泛文化批评,并从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论述:第一节以中国现当代诗人身上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与社会使命感为着眼点,重点选取臧克家的《生命的零度》、艾青的《鱼化石》、牛汉的《悼念一棵枫树》、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等代表性诗人的代表性文本,分析其死亡想像中的社会(历史)批判意识及其具体思想内涵;第二节则从中国现当代诗人历史主义信仰的思想与精神维度,重点选取郭沫若的《凤凰涅槃》、食指的《鱼儿三部曲》、北岛的《宣告》、江河的《纪念碑》等代表性诗人的代表性文本,分析其死亡想像中所涵纳的“历史信仰”与“历史情结”,并揭示其现代性思想的内在根源;第三节则在第二节的基础上,选择“历史话语”为切人点,选取屠岸、郭沫若、王家新等中国现当代诗人涉及死亡想像的相关诗歌文本,进一步剖析与揭示其死亡想像中历史主义信仰的意识形态话语性质与内涵,从而在更深刻的层面上显示中国现当代诗人在历史中所遭遇的普遍性困境。

第二章“死亡想像的审美之维”从审美(美学)角度来分析与探讨中国现当代诗人笔下死亡想像的艺术特质,并从“为美的夭亡吟唱挽歌”、“死亡想像中的幻美追求”、“死亡想像中幻美追求的升华与超越”三个层面(三节内容)来展开死亡想像中审美内涵的具体阐释与论述,从中体现岀中国现当代诗人审美追求内在化、纵深化的发展趋向与普遍性特点。在本章中,何其芳的《花环》、欧阳江河的《少女之死》、黄永玉的《我认识的少女已经死了》、朱湘的《葬我》、闻一多的《李白之死》、郭沫若的《Venus》、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戴望舒的《致萤火》等现当代诗人的相关诗歌文本从不同层面展示了死亡想像的审美之维。

第三章“死亡想像的哲学阐释”从中西哲学的角度对中国现当代诗人笔下死亡想像的哲学意蕴进行阐释,并从两个层面具体分析现当代诗人的死亡哲思:其一,从生命的角度来设想死亡,传达生命对于死亡的智性感悟。在论述中又细分成侧重从时间的角度和侧重从情绪体验的角度来揭示现当代诗人笔下死亡想像的哲学内涵:其中,张枣的《死亡的比喻》、芒克的《晚年》、树才的《生日》、严力的《死亡不来了》、顾城的《在这宽大明亮的世界上》、穆旦的《秋》、李金发的《有感》、冯至的《十四行集》等现当代诗人的代表性诗歌文本以较为鲜明的艺术个性与风格呈现了诗人们的“死亡感悟”;其二,从诗人们直面死亡本身展开的哲思进行阐述。与前者相比而言,后者更具整体上的理性抽象思辨色彩。石光华的《墓园》、任洪渊的《项羽,他的头、剑、心》、臧克家的《万国公墓》、郑敏的《时代与死》、《墓园》、《古尸》(之一、之二)、于坚的《棕榈之死》臧棣的《客座死者》等现当代诗人的“死亡诗篇”均以鲜明的个性化艺术风格展示诗人自身各不相同的死亡哲学理念,同时,还在客观层面上呈现岀死亡想像哲学内涵的时代风格与“共性”特征。此外,作为与死亡关系最为紧密的相关性主题,爱情主题与战争主题也成为现当代诗人普遍表现与思考(反思)的对象,其中,“九叶派”诗人杜运燮的《对于灭亡的默想》,当代诗人罗门(台湾)的《麦坚利堡》、现代诗人柳无忌的《生死两镜》、当代诗人昌耀的《慈航》、现代诗人废名的《小园》、当代诗人耿占春的《时间的土壤》等,均属于表达爱与死、战争与死亡主题模型的出色“哲思”篇章,显示出死亡现象所具有的深邃的形而上意味及宏阔、复杂的思想空间。

第四章“死亡想像的心理分析”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侧重于无意识层面的精神分析)来对现当代诗人笔下死亡想象的精神(心理)内容进行较为细致而系统的分析:首先从意识层面分析诗人的死亡幻想背后的人性体验的情感内涵,这一方面,邹绛的《一个先死者的歌》、杨然的《死后》、多多的《从死亡的方向看》、杨炼的《给一个猝死的九岁女孩》、杨晓民的《空难》等现当代诗人的相关诗歌文本富有人性层面的情感深度;然后从无意识的层面分析现当代诗人笔下所表现的死亡本能及灵魂幻象,重点选取邹静之的《挽歌》、郭沫若的《死的诱惑》、万夏的《新丧》、戈麦的《死亡诗章》、刘以林的《理想全书》、南野的《谋杀》、顾城的《鬼进城》以及海子的系列“死亡诗篇”进行“症候式”的解读与精神分析,充分揭示诗人隐秘、复杂而真实的“死亡心态”或“死亡动机”;作为一种逆反意愿,现当代诗人在表现与书写死亡想像过程中对于死亡的拒斥与超越意向也是一种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精神现象,林莽、海子、江河、李青松、李瑛等现当代诗人在其相关诗歌文本中表现出与死亡相对照(对立)的强大生命意志力量,由此成为死亡心理现象的有效“补充”(或必要的组成部分),使得死亡作为一种精神与心理现象更加凸现其自身的丰富性、复杂性及玄奥(神秘)的特点。

第五章“死亡想象的‘性别’书写”则采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试图从“性别”(女性)文化与精神立场的角度揭示岀女性的死亡意识、死亡话语方式及死亡意象的“性别”特征,并将女性经验(文化层面、心理层面及生理层面)作为重点的分析与阐述对象。在对女性诗人涉及死亡想像的诗歌文本进行文化诗学及艺术(审美)层次的分析与阐述时,既充分认可女性诗歌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精神品质与美学品质,同时也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死亡想像中性别特征“人为构建”性质,使我们能够拥有一种高度学理性的态度对于死亡想像的性别书写现象作岀公允、科学的评价与判断。从表达性别文化与情感经验的角度而观,伊蕾

的《被围困者》、翟永明的《女人》、《死亡图案》、尹丽川的《玫瑰与痒》、安琪的《手术室》、陆忆敏的《温柔地死在本城》、张烨的《死神的表白》等活跃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女性诗人的相关诗歌文本称得上“女性诗歌”中的翘楚之作。

在依据不同的理论框架对于中国现当代诗人笔下死亡想像的涵义进行具体分析与阐释,既注重揭示不同诗学流派之间整体性的思想倾向与精神风貌,也比较注意并揭示不同诗人艺术风格与精神气质上的个体性差异与特点。同时,在论文正文部分前后章节内容的具体论述与阐释中,充分考虑到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使得论文的论述内容和整体框架显示岀学理上的规范性及严密性。

 结语部分从死亡想像与诗人之死的内在关系展开阐述,以期进一步突显本论文命题所具有的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总之,本书根据各章的具体内容与研究对象选择了五六十位在20世纪各个历史时段有影响的中国现当代诗人涉及死亡想像的诗歌文本进行比较细致的解读,按照相应的理论框架相对集中地分析它们不同的思想与精神内涵及艺术追求,并坚持从本文出发来有效地论证和实现论文的研究意图。

 

 

关键词:20世纪 中国新诗 死亡 死亡想像

 

————————————————

[相关链接一]谭五昌博士简历

  谭五昌,男,江西永新人。2004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间代诗人、理论家。编著有《中国新诗300首》《中国新诗白皮书(1999-2002)》《谭五昌的诗》等十余种。其诗学专著《秩序的生长——后朦胧诗文化诗学研究》(合著)被列为“第五代学人丛书”,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被重庆《国际汉语诗坛》评为“2003年度国际最佳评论家”(华语地区)。2006年被中国作家网列为“新锐批评家”。2007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新锐诗歌批评家”。

 

——————————————————————————

[相关链接二]

 

20世纪90年代崛起于诗坛上的青年女诗人安琪对于身体经验的书写也极具特色,她的《手术室》一诗(作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呈现的身体经验(堕胎)与张真非常接近,但安琪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死亡体验更具尖锐的感性色彩:

 

    而我是一个善于玩笑的人

 

    一个女人,仅仅因为一个女人

    就必须接受手术室

    接受死亡暧昧的靠近

    透明的抚摸

 

    而我是一把残害自己的刀子!

 

    我割下欢乐的肿瘤

    一个十足的疯子,一本

    散落的诗

    我听到有人说:快

    用死亡蒙住幸福的眼

    幸福等同于一种阴谋!

 

女诗人用生动的表现手法书写了一次完全笼罩在死亡体验中的堕胎经验,由于女诗人对于死亡怀有拒斥与认同(带有无奈的意味)的矛盾态度(心态),致使其堕胎经验也具有心理与情感体验上的“双重”(矛盾):一方面是内疚、自责,另一方面则体现为一种解脱后的轻松与“幸福”(表面上的)感受。这两种具张力(矛盾)关系的心理与情感体验使女诗人的堕胎经验和死亡体验更具人性体验的深度,在更深的层面上也显示了死亡本质的“双重性”(矛盾性)特点。综合地看来,赵琼、张真、安琪三位女诗人都通过死亡体验来展示其“生育”经验(宽泛意义上),并呈现出敏锐的感性体验的共同特点,恰如“存在哲学之父”克尔凯戈尔所言:“女人的生命在其生育时达到高潮,恰恰表明她更具感性”,14)而这也鲜明地体现出女性身体经验及其死亡体验的“性别”特色。

                                  ——摘自谭五昌《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死亡想象》







14)见《沉沦与拯救——克尔凯戈尔的精神学研究》P173,杨大春著,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

[相关链接三]

 

《手术室》/安琪

 

而我是一个善于玩笑的人   一个女人。仅仅因为一个女人 就必须接受手术室 接受死亡暧昧的靠近 透明的抚摸   而我是一把残害自己的刀子!   我割下欢乐的肿瘤—— 一个十足的疯子,一本 散落的诗 我听到有人说:快 用死亡蒙住幸福的眼 幸福等同于一种阴谋!

 

                         1996年

 

(发表于《山花》1997年9月号)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我要留言| 管理登录 | 
    Copyright ©2008-2011 女子诗报网(nvzishibao.com)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女子诗报 本站技术维护:顾方软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