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爱让地震震撼”
——评李见心的组诗《震撼》
张翠
这场灾难造成的创伤,是我们心里深切的疼痛。面对,是一条充满艰难的道路;而表达和记忆,却是文字的良心
——题记
面对灾难,中国作家没有缺席,诗人见心也没有缺席。在《和你在一起——锦州人民5.12抗震诗抄》首发式上,见心一袭黑衣裙,长发里飘动着悲思。她的组诗《震撼》震撼了所有胸带红心标志的与会者。
《手》是《震撼》中最具情感强度和视听冲击力的一首。见心用她独创的思维与表达形式赋予手——这个最普通的日常词语以前所未有的美。第一节,手以让火焰颤抖、让钢铁屈服的力量出场,以扼住了命运咽喉的强者意象收束。这首诗一开篇,就伴随着命运的敲门声,携带着命运交响曲的音乐形象。这竟是一首可看可听的诗。好的诗歌总是和音乐最接近的。或者音韵美妙,有如来自天籁;或者反复歌咏,在民间传唱;或者文字里冉冉浮现音乐的形象,在时间的绵延里流溢——就像见心这篇《手》,一开始就让人听到火焰与瓦砾的喧哗,听到命运敲门与抗争的乐声。第二节从实义的“挖掘的手”渐次虚化,推进到“那是力量本身的手”。这是诗人惯用的一种语言特技,“力量”与“本身”搭建出更强大的力量感,而力量伸出的手象征人类抗争自然的坚毅表情。第三节描述了手的具体形态——流血流汗,描述了手的速度——日夜兼程,描述了手的作用——妙手回春,描述了手的情感——涨满心跳,讴歌了手的伟大——可歌可泣,赞颂了手的美丽——牵引蝴蝶。进入第四节,诗的音乐再次轰然响起,语词重如金属,又被瞬间削落,因为此时情绪的状态已至迷狂(艺术迷狂)——那是手的雕像,手的狂欢,手的盛宴,手的交响,手的世界。似乎只有音乐的高潮才能表达。在最后一节,诗人的指涉更为明确,那一双双手,是在灾难中创造奇迹的手,是在灾难后重建家园的手(也包括重建心灵家园)。这些手如温暖的太阳照亮多灾的土地,这些手如清凉的月亮抚慰多难的同胞。诗人最后把日、月、地球、家园与手联结在一起,确证自然与人类的总体和谐。《手》是抗震救灾诗歌创作中很独特的一首,一如见心在诗坛上独特的地位。
《亲爱的,挺住》、《替代》是分别献给生者和死者的两首诗。诗人在创作谈中说:“如果我们歌颂生者的坚强,也是在歌颂死者的勇敢;如果我们歌颂生者对生命的爱,也是在歌颂死者对生命更大的爱。”
《挺住》是诗人对生者的理解与支持。也许大地要用颠覆烘托生命的强悍,死亡要用残酷打造生命的伟岸。那么多刚刚还在灿烂的生命,还在鲜活的笑脸;那么多刚刚还在盛开的蓓蕾,还在琅琅的书声;那么多亲人、师长、同学、朋友、乡亲……突然就走了,仿佛水消失在水里,生者却留下来,仍然留在这个带来灾难的地球上。对活着的人,唯有挺住,唯有一起挺住,唯有爱,唯有一起爱,“爱是我们唯一的报复”。
《替代》更见新意和境界。“你替代我死了/我替代你活着”,起句便很大气,是形而上意义上的替代,有清醒的禅味在里面。接下来诗人转向形而下的替代:“危难时刻,你用身躯挡住雷电/撑起一方蓝天”在这次大地震中,有太多的替代让人深深感动。那个躬身跪地留下短信的年轻母亲是一种替代,那个张开双臂护住讲台的千秋老师是一种替代,那个推开同学身负重伤的少年陈浩是一种替代……这种替代是人性的光芒,是爱的灯盏,是人心深处的无边大爱。因此诗人思维的触键敲出了这样的警句:“你用死,救了生/你用灵魂,救
了爱”然后诗人又回转形而上的替代:“如果生的路上很拥挤/你的选择也是一种勇敢/为生者留下更大的空间”这是关于生死的另一种思考,它以一种超脱的生态观念,以一种对生命的大悟大爱来慰藉死者的亡灵。《替代》的第二节以同样纯美的句式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承诺:“从今以后,我用肩膀扛起双倍的责任/百倍的信念”之所以有这样的承诺,是因为“你用心,救了信仰/你用爱,救了爱”此时,诗人的思维像一面风旗猎猎作响,形而上与形而下奔袭而来,在此交结为爱。这样的句子只能出现在见心训练有素的内心,而不是某些急功近利的笔尖儿。结句:“我知道你并没有死/只是变成蝴蝶飞过来/用花开的姿态唤醒未来”蝴蝶是蜕变的象征,诗人坚信受难者并没有死去,而是诞生出飞舞的翅膀,与生者一道重建未来。
“总有一种人比钢铁坚强,总有一种爱让地震震撼”《震撼》(组诗)是见心对生命对爱独特的表达,是见心诗歌对这场灾难独特的铭记。
早在地震之前,见心在《扬子江诗刊》(2008年第二期)发表了一组民生之歌,包括《都是我的错》、《早晨的诗》、《你好吗?我很好》、《对苦难之神倾诉痛苦》四首,其文字所表现出的疼痛和悲悯充满大爱:“我的错,我的错,都是我的错/甚至我承认错误本身也是我的错/但我还是要把它说出来/用我童贞的话语,橡皮般的肩头/能否把这世上铅一样重的错误和苦难/擦拭得轻些,再轻些?”诗歌虽然阻挡不了坦克,但诗歌却能拯救人类受伤的心灵。童贞的善良的诗人啊,你用诗歌用大爱正在擦拭苦难,挽救灵魂。
诗人在创作谈中还说:“美国911事件最后是通过朗读惠特曼的诗歌安慰了美国人民的心灵。中国5.12大地震也是如此。灾难之后,诗歌一下子从边缘走向前台。”是啊,报刊里、晚会上、书籍中有太多的悲怆、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集结,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文字表现出的爆发力和情感烈度,让人沉痛之余不禁对中华民族内蕴的盛大精神力量充满敬畏。让我们向诗歌致敬!
注:李见心的《震撼》(组诗)发表于《芒种》2008 .7
本文题记摘自《让我们不要遗忘》
河南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