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公告
提到作家张贤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文学作品:《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等等,而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作家张贤亮“下海”的消息却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随后,由他参与开发经营的“镇北堡西部影城”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一位知名作家在全国率先开始了民营文化市场的探索与实践,这在当时,无疑是在文坛这个相对超然世外的平静湖面上投下了一块重量级石头,立即激起轩然大波。而十几年尘埃落定之后,一个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独具西部特色,同时也是宁夏最成功的民营文化产业——镇北堡西部影城作为他的“另类文学作品”同样获得了成功。张贤亮说,这是他“用艺术远见与艺术创意经营文化产业”,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到民营文化产业管理中所取得的佳作。 初来宁夏的人,往往被人介绍去镇北堡西部影城。雄浑贺兰山东麓,距银川火车站25公里,出银川河东机场48公里,便是在一片荒凉、两座废墟上打造而成的镇北堡西部影城。这里古朴、荒凉、原始、粗犷、民间化等极具西部特色的美,吸引着八方来客。 来到这里的人们,也许并不知道作家张贤亮和他那些红极一时的文学作品,但是,如果他们观看过《牧马人》、《红高粱》、《黄河绝恋》、《新龙门客栈》、《东邪西毒》、《大话西游》、《乔家大院》等影视剧,脑海中会对剧中场景画面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记。人们作为游客来到镇北堡西部影城,置身大大小小100多处场景之中,看过了海内外影视艺术家使用过的道具、服装,观赏到具个性时尚的影视短剧、MTV等娱乐节目,在休闲茶楼品茶小憩后离去的时候,带走的是对镇北堡西部影城的怀念。 镇北堡西部影城留给人们的还远不止这些。游客们在这里还可以看到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游乐方式。像穿越“时光隧道”,人们在这里可以找寻已经消失了的过去,仿佛这里的一街、一景、一物,都唤醒了我们逝去的记忆。看过这些景物之后,游客们足以打开他们想象力和创新力的闸门。唯此,人们才豁然领悟,这里是中国文化产业成功的典范。而在这些成功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化人,一位充满想象力与创造精神的当代作家。 张贤亮在“一片荒凉、两座废墟”上着力挽救着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出了闻名遐迩的镇北堡西部影城,也实现了由一个知名作家到镇北堡堡主“文化商人”的成功转型。 在一些电影人和观众眼里,镇北堡西部影城是“苍凉”的代名词。说它“一片荒凉、两座废墟”,是因为那里本是明清时代的边防戍塞。史料记载,在中国西北部像这样的戍塞从明代到清朝,大大小小修建了500多座,现存有200多座,仅在宁夏,比镇北堡完整的尚有四五处。1961年,正在“劳动改造”的张贤亮一次赶集的偶然机会发现了这座古城堡的审美价值。别人眼里破烂不堪一堆废墟大羊圈,张贤亮却“从中感受到一股不屈不挠的、发自黄土地深处的顽强生命力。”平反后,张贤亮把这个古城堡写入小说《绿化树》,书中称之为“镇南堡”…… 没有自然美丽的风光,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没有吸引游人的名胜古迹,以“出卖荒凉”赢得市场赞誉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凭什么靠一片荒凉“卖钱”?还创出了“投入少产出多”的经济效益?很多人感慨于这个创意的独到,张贤亮却认为影城出卖的并非荒凉本身,而是荒凉的地貌和古堡中的文化包装和艺术内涵——这同样是一位作家的人文情怀。他认为,“文化产业大量投入的是文化艺术的创意、设计、构思和经营管理策略,说到底是一种心智创造。” 上世纪80年代初,张贤亮把这个堡子介绍给电影界,经他撮合,电影《一个和八个》在镇北堡取景拍摄,从此,镇北堡与影视结缘。1993年,时任宁夏文联主席的张贤亮用自己的《绿化树》等长篇小说的国外文本版权做抵押,再向几家文化单位和镇北堡当地的林草场集资93万元,实际仅为78万元现金,注册成立了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张贤亮说:“开始并没有当作文化产业去做,只是想建立作家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一段时间实践后,意外收获了市场经验。从那时起,我逐渐认识到文化是产生高附加值的重要手段。” 创业之初,古城堡无水、无路、无电,却有22户牧民,几千只羊。第二年,张贤亮还清贷款,实现了“零负债”。第三年,步入良性循环,开始自我滚动发展、不断积累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和增添新的景点,牧民逐渐贴近旅游业,赚钱发财鼓起了腰包。此后,影城业绩逐年发展壮大,16年后的今天,西部影城的骄人业绩令人瞩目:拥有有形资产逾两亿元,成为宁夏重要的人文景观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银川市第一家通过ISO9001国际管理质量体系认证的旅游企业,游客“零投诉”。2004年,这块金字招牌还迎来了第1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这里举办。 把作为文化产业的镇北堡西部影城做成如此规模,缘于张贤亮会“放水养鱼”。影城创建之初,最需要什么?资金!缺少资金怎么办?那就任由影视剧组来搭景。一般来说,欣赏荒凉也需要一定的现代文化品味。张贤亮认识到,在整个社会逐步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在文化程度逐渐提升之后,原始的野性和粗犷的特色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尚。所以,张贤亮就请影视剧组在搭建场景时要有意保留这种特色。剧组撤了,场景不能作废,要把一个个场景当作一件件艺术作品看待和保留,就提升了影视拍摄场景的价值。基于这种认识,场景造型被原样保留,但必须更换其使用的简陋材料,固化为永久性景点。随着在此拍摄的影视剧越来越多,留在影城的景点也越来越多。最终,张贤亮把这些景点作为旅游资源“卖”给了游客。 张贤亮是在“过河的卒子毫无退路,也只能拼着命往前走”的险境之下,实现了由一个知名作家到镇北堡堡主“文化商人”的成功转型。1994年,党中央文件指出党政机关团体与所办的“三产”在人、财、物上全面脱钩,不允许机关干部在企业兼职。张贤亮因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席的公职身份应该和影城脱钩,但贷款的抵押品是他本人的外汇存单,如与企业彻底脱钩,银行贷款便无人承担。于是,他得以继续留任董事长,“代价”是必须承担所有债务。“倘若影城经营失败,我便倾家荡产,我在经营上只能破釜沉舟拼命朝前走!”张贤亮说他从此有掉进冰窟窿的感觉。倘若镇北堡西部影城经营失败,他便是倾家荡产;反过来,如果经营好了,他张贤亮作为企业控股53%最大股东,就是个名副其实的“财主”。 “下海”多年的张贤亮,在经营镇北堡西部影城中显示了他对市场经济的驾驭能力和前瞻性。在党中央提出“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之初,他就将镇北堡西部影城的产权以股份制形式明晰化了;另一个前瞻性表现是,在人们对“知识产权”概念还很模糊的十几年前,他就主动付给了影片场景设计人员一笔不大的费用,以使影城能够拥有利用和使用这些场景的权力。“如果等大家都明白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设计者觉悟过来索要报酬时,‘知识产权’使用费恐怕就远不止成百上千倍来计算。”张贤亮说。 “我是领着一群‘泥腿子’在玩文化,玩出了大财富。”“文化产业正逢其时。因为我一直认为,文化是第二生产力。各种所有制的文化产业都发展壮大,必将带动全民享受文化事业的发展成果。” 不足、人员素质低等一个个挑战都当作“玩意儿”,这才领着这样一群“泥腿子”玩出了大文化、大财富。 如此,引出张贤亮“2007中华十大财智人物”颁奖感言中所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其实,至少是我,在财富创造中还谈不上什么‘智慧’。有大智大慧的人,思考的是人类文明的走向、人类的命运和人的终极追求目标,他们沉浸在高端的精神层面上,是不会涉足市场经济、寻求和积累财富的。我只是玩了一把小聪明而已。但正是我们这样稍稍聪明的人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即能创造和积累一定的财富,所以才有榜样的作用。” 张贤亮所谓的“小聪明”其实简单,就是不做任何用来应付上级的空头规划,而是按照市场形势和游客的要求,修建“适销对路”的旅游与影视拍摄兼用的景点。就是讲低成本投入,人员不追求高学历;高智力投入,将场景和道具作为文化载体转化为自己的资本,挖掘点滴资源,使资金的运作产生出最高效益。这是张贤亮当年囚禁中找来《资本论》苦读,改革开放后阅读了大量现代西方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理论之后悟出的经营之道。 多年经营上许多创造性的工作,充分展示了张贤亮所谓的“小聪明”:影城的标语、口号及导游词都由他撰写,他还亲自设计了影城的城徽。他说自己卖过“至今最贵的黄河水”,将2毫升的黄河水制成水滴状纪念品,售价10元。这项名为“中华民族的乳汁”的外观设计专利,在2002年宁夏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保护性开发综合实验基地”,是影城的一大手笔。大批民间“奇才”被聚拢到这里。伏兆娥工作室是个代表,人们会在这里领略到剪纸艺术所绽放出的夺目光彩。49岁的海原人伏兆娥,1997年一把剪刀一张纸,只身出来打拼,幸运地赶上发展中的镇北堡西部影城“招兵买马”,凭借一技之长在影城扎下根。她创作出贺兰岩画、西北民风等系列剪纸,多次捧回国际国内大奖。1999年以来她又相继出版了自己的剪纸专辑。伏兆娥的拿手绝活是能够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为来访者剪出剪纸肖像。一张彩纸不过几分钱,经她剪过之后,每张剪纸能够卖上10元钱。这样10年下来,伏兆娥在挣下百万财富的同时,也培养出了几百个爱好剪纸艺术的人。她说:“是西部影城使我的剪纸技艺有了发挥的天地。我感谢镇北堡!” 镇北堡里像伏兆娥一样靠民间技艺落户谋生的还有56岁的海原人陈维真,他凭借着柳编技艺在影城整日编织着大大小小的柳筐,夫妻二人每月领着900元的工资,忙里偷闲把柳编的活儿做了,自家地里的农活也不耽搁。 一处作坊里,一位老汉身着古代服饰挥着铁锤拉着风箱向游客表演着传统打铁工艺;57岁的固原寨科乡马渠村擀毡人王玉成说,没想到这个岁数还能够靠表演擀毡,每月挣上950元。他引为自豪的是,成品毡垫经常成为国外游客解囊购买的物件,他们会大老远背着一块毡回自己的家乡去。 西吉人任振斌为“复活”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技艺感到几分骄傲。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使他毅然辞职放弃国企工作,专门从事金石篆刻、西夏印刷术、木版年画。如今,他在镇北堡西部影城以向游客表演古代中国活字印刷术为职业。还有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的西吉人孙玉辉,以自己擅长的泥塑招揽着游客;擅写藏头诗的农民书法家牛尔惠、刺绣大师赵桂琴……就是这样一群“泥腿子”,实实在在玩出了大文化、大财富。如今,影城每年为银川市解决400余个就业岗位,为周边农民提供5万个工作日,剧组和游客还直接拉动了当地的经济。 十几年摸爬滚打,从文化中“玩”出大财富的张贤亮有这样一种观点:“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觉得有第一必有第二,现在看来,文化就是第二生产力。” 张贤亮,1936年12月出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县。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因发表长诗《大风歌》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劳动改造”22年。1979年得以平反,重新执笔后成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3次获得国家文学奖,先后有9部小说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有30种文字的译本在世界各国发行,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席兼宁夏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连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长篇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1993年,创办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对外称“镇北堡西部影城”。 “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产品不应贬值,而应该越来越增值。” 2004年第1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银川举办期间,张贤亮邀八方电影人到镇北堡西部影城做客。在这里举办的“首届中国民营电影高峰论坛”上,他宣布说:镇北堡西部影城将向所有影视剧组免费开放。“对剧组免费,不但会带来巨大的人气,也会带来好口碑,这种广告效应是金钱难以做到的。影视城今后的赢利方向应该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张贤亮这一决定来自于他深层的考虑。他意识到,经过十几年打拼,艰难的起步阶段已经成为过去,随着时代的发展,更艰巨的市场挑战横亘在前面,影城这一产业面临转型的巨大压力。与其被动迎接,不如主动出击,他选择走“让文化产品越来越增值”的路,将西部影城逐渐办成“中国古代北方小镇”,影城的意义也因此转化为“中国古代北方小镇”的“投影”或“缩影”。“文化是第二生产力”的观点,使张贤亮把目光瞄向未来。张贤亮认为,影视剧今后会越来越多地依赖高科技制作,作为拍摄基地的影视城“已是一个夕阳产业,必须未雨绸缪,依靠文化内涵来延续生命力”。基于此,他提出这样的理念:“影城今后的定位是中国西部一个农村化、民间化的古代小城镇,并逐渐发展成旅游特色城。”张贤亮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化产品不应贬值,而应该越来越增值。” 张贤亮按照自己的设想经营着他的北方小城镇。一方面,影城大量引入民间的“非遗”项目,目前已有30多种项目进驻;另一方面,张贤亮看到这一时期全国城市农村几乎都在大拆大建,许多珍贵古旧建筑材料被当成垃圾废品处理掉,于是趁机大量收购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家具、古旧建筑石材木料、门框门楣、拴马桩、马槽、战车马车、古代兵器、家庭灯具等用具。“古董”的东西充实到古堡内相应的景点中,在一片荒凉的古城堡里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得那些原本为了剧情而设计的艺术造型真正有了魂魄。影城的总资产也不断升值,其中很大部分就是当初收购古旧东西而今天成了古董的社会增值。张贤亮“文化产品越来越增值”的话正在成为现实。 …… 在西部影城明堡与清城之间修建的,以《绿化树》女主人命名的马樱花休闲中心,头戴牛仔帽、身着淡青色T恤衫、下穿一条黄褐色休闲裤的张贤亮,向笔者述说着镇北堡西部影城的昨日今朝。“优秀的文化产品不是靠金钱就能够打造出来的。发展民营文化产业,资金不是问题。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今是正逢其时。要发展,关键看人,看人的脑袋是不是有创新意识。”张贤亮说。 张贤亮说,他曾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只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带动全民享受的文化事业的发展,从而在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同时,也成为一个文化大国。 基于这样的认识,张贤亮舍得投资4000万元修旧如旧整修明清古城堡城墙;舍得在影城内拿出好房间来请一些传统的、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项目独门绝技的人在这里落户、生存、发展。 张贤亮说,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他扬起手臂指着外面成片空旷的土地说:“镇北堡西部影城如今有1100亩土地,这要感谢银川市委书记崔波。是这位市委书记的提议,使得我们能够以50年不变的租赁方式成功取得银川西北部这片土地的经营使用权,为影城留下了充裕的发展空间。”对张贤亮来说,如今影城已经从一棵弱不禁风的小草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进入2009年,西部影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游客数量将超70万,这意味着凡来宁夏的中外游客都会到影城来看一看,景区门票收入将因此实现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