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动 态 信 息 |
|
|
最近更新文章 |
|
|
|
|
|
|
福建当代诗歌的印象主义地理/伍明春 |
热 |
|
福建当代诗歌的印象主义地理/伍明春
|
|
作者:安琪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829 更新时间:2009/11/9 21:05:40 |
|
《福建当代诗歌的印象主义地理》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伍明春
[伍明春,1976年生,福建上杭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诗及文学教育研究。现居福建福州。]
在当下这个诗歌写作高度个人化的时代,要谈论诗歌的某种总体性特征是比较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冒险的。同样地,面对“诗歌与地理”这一庞大命题,只要稍不小心,就很容易陷于一种理论打滑和概念空转的话语泡沫。有鉴于此,本文把该命题锁定在“福建当代诗歌”这一范围之内,尽力把问题的讨论落到实处,试图以一些关节点来回应命题的要义。
法国理论家丹纳认为,某一地区的自然气候不仅左右着各种生物的生长,也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精神的”气候。而这种“精神气候”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品的生产(《艺术哲学》)。福建的地理位置本身就颇耐人寻味,一方面,它属于沿海地区,拥有一条美丽而漫长的海岸线,让人联想起一种开放性;另一方面,由于武夷山脉等群山的阻隔,它又一向被视作边远之地,因此与某种封闭性相联系。地理位置的这种矛盾性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塑造了福建当代诗歌的某种“精神气候”:它既产生过一些全国性的影响,成为现代汉语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保持着一种鲜明的与中心疏离的“外省”色彩。事实上,孙绍振先生近年关于“闽派”文论的评价,也基本上可以被移用于描述福建当代诗歌所蕴涵的某种文化情结:“京派和海派有着很广泛的包容性,包容着纷纭的文学观念,融合着省籍的差异;而‘闽派’,则坚守着省籍的和文学观念的双重认同的准则。”(《闽派文论丛书·总序》)换言之,福建当代诗歌首先是“福建的”,同时它又超越了福建的地域性局限。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的舒婷的诗,堪称体现福建当代诗歌这种特质的一个绝佳样板。
所谓诗歌的地理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地理学。若干年前,曾有批评家提出“寻找一种南方写作”的命题,基本上也是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去探讨文学写作与地域之间的微妙关联。福建当代诗歌写作,就是一种典型的“南方写作”。笔者一直倾向于把福建当代小说欠发达的最主要原因,归结为本地区方言的多样与复杂。面对如此纷繁芜杂、难以索解的方言口音,福建本土作家的叙事就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一种阻滞,因此很难像北方方言区作家那样,潇洒自如地出入于语言的迷宫。相形之下,诗歌和散文的写作就“幸运”得多,这两种文类尤其是诗歌的形式规范的特点,决定了它们能最大限度地规避方言的不利影响,因而各自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构成了福建当代文学的突出方面。
作为一个写作区域,福建和北京、四川一道,曾被当作中国当代诗歌的“金三角”之一角。这个名号,如同“福建是散文大省”的说法一样,表明了人们对于福建当代诗歌所取得的成绩的一种认同。与之相呼应,著名诗人蔡其矫先生也曾勾勒了一幅福建当代诗歌的“金三角”分布图:省会福州-闽东地区-闽南地区。这个说法颇为有趣,既表明了诗坛前辈对福建诗歌的一种殷切期望和特殊关爱,也略显矜持地暗示了福建当代诗歌的不俗成绩。事实上,长期以来,蔡其矫扮演着福建当代诗歌“教父”的重要角色。一方面,他以其旺盛的创作生命力,为后起诗人的写作树立起一个精神标杆,另一方面,他像侯鸟一样往来于北京和福建两地之间,为青年诗人穿针引线,创设了许多宝贵的机缘。
作为省会城市,福州凭借其文化地位的优势(诸如学院、文学期刊、文化机构等因素)聚集了一批诗歌写作者。不过,这些写作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较为松散的,像余禺、程剑平、鲁亢、伊路、俞昌雄、小翀、荆溪等诗人的写作,就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诗歌面目,他们并没有真正结合成一个具有某种整体性的写作群落。因此,对于此间的诗歌写作,除贴上共同的城市标签之外,我们很难在一些实质性的层面做出某种地理学意义上的描述。闽东(宁德)是近年来福建当代诗歌生产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声名日隆的闽东诗群中,涌现了汤养宗、谢宜兴、刘伟雄、游刃、叶玉琳、探花等诸多优秀诗人。他们的诗作遍布国内各大文学报刊,显示出一种相当雄厚的实力。汤养宗强烈的探索意识、谢宜兴对现实的有力“介入”、刘伟雄的质朴而有力的抒情方式、游刃在边缘之地的坚守与沉潜,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闽南诗群的地域跨度就大得多。这个诗群以漳州为重镇,同时辐射厦门和泉州,代表诗人有道辉、安琪、阳子、康城、冰儿、南方狐等人,他们在诗歌道路上的成长,得天独厚地获得了来自舒婷和陈仲义夫妇的精神声援。作为一位在本土成长、以《干蚂蚁》、《未完成》等诗作成名的诗人,安琪的“出走”北京,可以说构成了福建诗坛的一个颇具意味的文化事件。在笔者看来,对于福建当代诗歌而言,安琪的离开并非一次决绝的断裂行为,而是一种延伸和扩展。不管诗人本人认同与否,她的诗歌质地显然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福建制造”的烙印,即便她目前已身居“中心”。而安琪近期相当活跃的诗歌写作,表现出一种自我超越和文本实验的强烈冲动,并且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让人有理由相信和期待她将最终战胜“诗歌,这垂而/不死的帝国主义”(《5月8日》)。
需要说明的是,福建当代诗歌的“金三角”结构,只具有一种理论上的稳定性和代表性。显然,还有为数不少的优秀诗人,无法被整合到这个“三角”结构中,譬如闽西的鬼叔中、闽北的陈隐等诗人。可以想象,当“三角”之外的某个写作群体的力量逐渐强大,就可能颠覆现有的格局,重建起一种新秩序。
这是一个网络诗歌风起云涌的时代。由谢宜兴和刘伟雄两位闽东诗人领衔的丑石诗群值得注意。他们不仅在纸质媒体《丑石诗报》上集结了一批本省较为活跃的诗歌作者,更通过丑石诗歌网(www.choushi.com)包容开放的理念和较为成熟的运作方式,在国际互联网上为福建当代诗歌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数字空间。丑石诗歌网不像某些诗歌论坛那样偏激,而是秉持着一种开放、务实的运营原则,因而在林林总总的诗歌网站中稳健地占有一席之地。此外,网络上一些具有福建背景的诗歌论坛,如“武夷诗歌网”、“诗三明”、“第三说”、“旅程文学网”等,也有力地推动了福建当代诗歌虚拟疆土的扩张。网络空间的拓展,为福建当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同意值得一提的是,批评家的在场和积极作为,是营造福建当代诗歌较为良好的艺术生态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在北京的闽籍批评家谢冕的遥相呼应,孙绍振、王光明、陈仲义等人在朦胧诗论争中为青年诗人热情鼓呼,以及他们后来对本省青年诗人的大力扶持与举荐,都为福建当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一种坚实有力的推动作用。譬如,上世纪80年代,王光明从艺术本体论出发,兼及某种地域性特点,命名了以范方、萧春雷、黄静芬等人为代表的“三明诗群”。此举可以看作是描述福建当代诗歌地理的一次较早的尝试。
如果我们把业已获取较大声名的诗人比作“风景名胜”,它们突出的存在已经获得了掌声和鲜花,那么,那些尚处于“无名”状态的沉潜的写作者,就像未被发现的神秘风光,等待着人们的惊奇目光。而后者,或许更值得我们去期待和发现。
2007/8
(本文发表于《诗歌月刊·下半月》2007/12月号)
|
|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上一篇文章: 感动!蓝本里的两双拖鞋与晚风 (文/山城子) 下一篇文章: 2006第五届西峡诗歌峰会论坛纪要(与本人有关的部分)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