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布克奖上演“都铎王朝”归来
作者:帕帕拉佐  文章来源:文汇报  点击数2103  更新时间:2009/10/21 20:27:5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事实上,每年都与诺贝尔文学奖一前一后颁出的布克奖,其纯粹的文学度量标准,正日益受到肯定。
  2009年布克奖得主最终谜底揭晓。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凭借历史小说《狼厅》(Wolf Hall)最终摘取41届布克文学大奖,将5万英镑的布克奖奖金收入囊中。
  与往常不同,达650页的《狼厅》是本名副其实的畅销书,今年4月在英国面世后就冲上畅销书榜,卖出48000本的骄人业绩,并长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一部以托马斯·克伦威尔为中心的历史小说,透过他的视角,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亨利八世统治下的都铎王朝的故事。“这是一部优美的、有着深切人性的作品,是举向我们自身世界的一面黑暗的镜子,”著名文学评论家奥利维亚·莱恩在《观察家》上撰文写道。
  希拉里·曼特尔此次获得布克奖,是在一批强劲对手中脱颖而出的,这里面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两度问鼎布克文学奖的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的新作《夏日时光》;英国著名小说家、女诗人,前布克奖得主A·S·拜厄特的《孩童书》;诗人,小说家亚当·福尔兹的《不断深陷的迷惘》;曾先后两次获布克奖提名的著名女作家萨拉·沃特斯此次又获提名的《小小陌生人》;以及西蒙·马维尔的《玻璃房》。据布克奖评委会透露,“在最终决定本届布克奖得主的3个小时内,评审组遇到了难题,纵观最终决选的六部作品,仿佛是绵延起伏的群山,而希拉里·曼特尔的《狼厅》,则好比是群山中微微高出的一座山峰,只是高出那么一角。”
  事实上,每年都与诺贝尔文学奖一前一后颁出的布克奖,其纯粹的文学度量标准,正日益受到肯定。今年的诺奖属于爆冷中的爆冷,给了知名度几乎为零的赫塔·米勒,足可以让我们看到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对“移民作家”的垂青,生于小语种而用大语种写作,既体现了“以欧洲文化为中心”,又体现了“政治上正确”,但这类矫枉过正的重心转移又导致其作为传统欧洲文学奖项的影响力日渐微薄。然而,诞生于1968年的布克奖,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在坚持唯一标准的前提下,已被看作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就连我国的新生代作家张悦然也在诺奖公布的第二天发表评论,认为布克奖比诺贝尔文学奖纯粹得多,声称“这几年看布克奖的获奖作品,对自己的写作很有帮助。”
  然而,即使是布克奖也依然受到颇具启发性的审视。英国《卫报》就在不久前刊登过一篇颇具启发性的报道,作家金·斯坦利·罗宾逊撰文指责布克评委眼光肤浅、随波逐流,对文学奖的体制及取向作出了较深入的观察。罗宾逊的文章原刊登于第2726期的《新科学人》杂志中,题目中的“现在”,根据罗宾逊的解释,是相对英国现时最流行的“历史小说”在文学奖名单中的决定性“回归”而言,是对布克奖“不能反映现在”的一种讽刺。
  今年的布克奖将先锋、科幻全部摒除在外,实实在在是上演了一场“历史题材”归来。入围最终候选名单的6部小说,有4部取材于很久以前的事。希拉里·曼特尔的历史畅销小说《狼厅》,把故事背景设置于16世纪的英国,重塑了托马斯.克伦威尔的冒升以及他后来跟亨利八世倒戈的传奇生平,故事渗入了极多的真实事件;而莎拉·沃特斯的《小小陌生人》写的是二战后的沃里克郡的生活状况相关;西蒙·马维尔的作品《玻璃房》同样是一部取材捷克斯拉夫(1993年分裂成捷克共和国与斯洛伐克两个国家)国族问题的历史小说;拜厄特的作品《孩童书》讲述的仍然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末期儿童的故事。
  罗宾逊就此认为,“他们(历史小说作家)不过是走入了一条现代主义者的窄路。一本再好的历史小说,若要说一次大战的故事,都不会再比福特的《行进的目的》写得好;何况这一系列的历史小说都不能告诉世人现世的境况。”
  希拉里·曼特尔带来的不一样的历史观,是否会惊扰你?
  《狼厅》以亨利八世时代为背景,亨利八世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亨利七世的次子。亨利七世在位时,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苏格兰和法国的王储,而为自己的长子亚瑟娶西班牙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为妻。但婚后不久他的长子因病去世,当时西班牙和法国不和,为不得罪西班牙王室,经向教皇请示(天主教规定夫妻结合是上帝的旨意,不允许离婚再嫁娶,丧偶再嫁也需要教皇批准)批准,凯瑟琳再嫁次子,当时只有12岁的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18岁即位并娶寡嫂凯瑟琳后,又和女侍官安妮·博林产生了感情。他向教皇申请离婚却不予批准。小说《狼厅》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该书的主角,首席国务大臣托马斯·克伦威尔帮助亨利八世迎娶安妮·博林,同时成为继沃尔西红衣主教之后国王最信任的顾问。然而这一切了结后,克伦威尔得到了什么呢?
  希拉里·曼特尔的历史小说不苟同于那种宏伟史诗或高潮迭起般的历史。相反,她的写作追求的是一种日常生活和历史事件相互交织的重现,就仿佛历史的镜头在她的脑海中逐章重演。书中的主人公是克伦威尔那一段从坊间布衣成长为国王亲信的故事始终让历史学者为之着迷。同时,他也被作为黑暗都铎王朝社会阶级流动的典范。克伦威尔在文学作品中一贯名声狼藉,在近期出版的一本有关他的纪实传记中,他被描述为“亨利八世走狗中的走狗”;克伦威尔作为一个小配角出现在莎翁的《亨利八世》里。大诗人(Swinburne)说他“就是个无棱无角,无魂无韵,既无能又无用还很愚蠢的垃圾!”同样在肯尼思·威廉斯的《坚持啊,亨利》和里奥·麦科恩的《永远走红的人》中,克伦威尔依旧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棍形象。
  然而,曼特尔出人意料地在《狼厅》中避开了从这个角度去写作。在曼特尔笔下,这个野心勃勃的人开始有了一些同情心和人情味。尽管只是边缘的温情,也足够使这个角色显得更为真实。《苏格兰报》称:“曼特尔刻画的克伦威尔几乎是莎士比亚的角色:自我意识和自我怀疑的并存,冷酷无情与多愁善感的纠缠,对传统观念的不屑一顾。”
  将一位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细节化、人性化,是希拉里·曼特尔的拿手好戏。在早先的作品《更安全的地方》中,她让读者移情于罗伯斯庇尔,在她看来,克伦威尔那老练的谋权政治家形象一面的确无可否认,然而他却是一位能给予家庭亲情与温暖的人。
  克伦威尔最终命丧断头台——《狼厅》仅描述了他平步青云的仕途,在曼特尔的小说中,克伦威尔天才般的权谋手腕,其周旋各方而独善其身的谋略,其面临压力时的沉着,将打破读者对这一历史人物的原有印象。无论我们是否接受曼特尔的历史观,无法否认的是她扎实完美的小说功底,那是种与丹·布朗为代表的流行历史小说完全不同的风格,同样无法否认的是,她的历史小说同样是非常畅销的。她笔下的人物各个有血有肉,尤其是那君子模样的大臣卡迪那卫斯理。即使是那些平凡的市井人物也被描述得颇有动感——就拿其中的一位船夫说,当闲聊到安妮·博林女王的艳史时,说的如莎翁般绘声绘色。就风格而言,曼特尔擅长以现在时态和纪实手法来带动故事的推进。她的遣词充满力量,相比古老的都铎时代文字,她著书是以现代英文为标准。这一切成就了曼特尔的不可替代的文学位置。
  据了解,欧美热播三年的电视剧《都铎王朝》,拍的正是这段历史。而亨利八世与博林家两姐妹的情感纠葛,在2008年的年度大片《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又名《王室双姝》The Other Boleyn Girl)中,得到了亦真亦假的华丽演绎。


  延伸阅读:
  莎士比亚《亨利八世》
  里奥·麦科恩《永远走红的人》
  雨果《克伦威尔》及《<克伦威尔>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