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穆勒获奖引发争议
作者:傅小平  文章来源:文学报  点击数2077  更新时间:2009/10/21 20:18:3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据文学报2009年10月15日午间综合报道  “我没有什么要说的,因为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向密切关注欧洲文学的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非常尴尬地表示。穆勒在西方文学界的不为人知由此可见一斑。尽管如此,德国文学圈内的专业人士,还是对她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德国知名文学批评家黑尔姆斯•卡马赛克发表评论说,穆勒的作品描写在当年德国高压统治下,在德居住的罗马尼亚“少数民族”的生存状况,其行文与思想的力量,“唯有已故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可与之相提并论”。而德国出版联盟主席哥特弗莱德•胡内菲尔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穆勒是当今德语文坛最有分量的声音之一,她的文字“强有力且充满着理性的光芒”。

    穆勒获奖也成为罗马尼亚各大媒体报道的焦点。不过,在一片引以为豪的欢呼声中,也有人认为穆勒之所以获奖是因为政治而不是因为文学。罗马尼亚作协主席尼古拉•马诺列斯库表示,穆勒是富有才华的作家,在罗马尼亚出生并成长的穆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罗马尼亚的骄傲”。他说,尽管穆勒是用德语而非罗语创作,尽管她移居德国已有多年,但这位女作家的根仍然深扎在罗马尼亚土地,她从未隔绝同罗马尼亚的联系。

    罗马尼亚《思想家报》社长、作家克•图•波佩斯库则认为,穆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多是因为其日耳曼的思想和文化背景,政治因素显而易见。

    国内作家反思:我国对中东欧文学译介不够重视

    穆勒获奖在中国俨然成了一个特大冷门,作家、学者在发表各自不同见解之余,更是对穆勒在国内无人能识的窘境做出反思。

    学者止庵表示,按一般的规律,诺奖可能会有冷门,但绝不会颁给无名之辈。“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没几个人知道穆勒是不正常的。”他提醒记者注意,2002年诺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2004年诺奖得主、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都是国人闻所未闻的特大冷门。而且巧的是,他们均为中东欧作家,这也就说明我国对于该地区作家的译介太薄弱。

    作家陈希我则把诺奖得主越来越生僻的状况归咎于媒体,他认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家,但也不会是不优秀的作家。“除了评审的眼光和趣味,我认为是媒介出了问题。我们是不是还在选择性介绍?就像中国作家代表团不能代表中国作家的实力,我们目前对国外文学的介绍,也很可能不能真正显示国外文学的真相,可能遮蔽了很多东西。”

    穆勒获奖对国内出版界也带来了冲击。她的作品中文版权仍是一片处女地,大多数中国读者对她的名字都还比较陌生,此次她的获奖,势必引发一场中文版权争夺战。在获悉穆勒获奖后,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相关负责人便透露,计划在即将举行的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与穆勒的经纪人联系相关版权事宜。据悉,穆勒的部分作品有望在近期推出中译本。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