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诺奖得主赫塔•米勒的作品优美如诗
作者:乐梦融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点击数2970  更新时间:2009/10/20 22:36:1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据新民晚报2009年10月12日早间综合报道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赫塔•米勒。中国读者能看到这位作家的作品太少,研究她的学者更是寥寥。于是,许多读者好奇:这是怎样一位作家?
   
    小说  优美如诗
   
    中国台湾地区的时报出版社曾在1999年推出过赫塔•米勒《风中绿李》,叙述一群朋友的故事,描述他们的友情如何在独裁政权下摆荡,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如何尝试贿赂、适应,甚至反抗,直到找不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而瓦解、自杀……然而,这本书10年来只卖出5000本。2001年第6期的《译林》翻译发表过米勒的小说《黑色的大轴》,《世界文学》在2003年第5期发表过她的短篇《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
   
    米勒获奖的消息传出后,网友BOBO在豆瓣网“风中绿李”的条目下贴出《黑色的大轴》全文。“井不是窗也不是镜子。向井里望久了,常常会望进去。那时,外公的脸就会从井底升起,停在我的脸旁。他的双唇间是水。”小说约9000字,这是开场的一段,语言和意境优美如诗。
   
    命运  先抑后扬
   
    赫塔•米勒1953年生于罗马尼亚。1982年,她在罗马尼亚发表了“处女作”《低地》短篇小说集,但立即遭到了当局的审禁。1984年,这部作品未删节版在德国发行,触角伸向当时罗马尼亚一个讲德语的村落,给予下层人民极大同情。此书在德国引起轰动。1987年,赫塔•米勒举家移民德国。米勒出版过22本书,仅4种被译成英文,写作主题局限于专制社会里的人性,她的小说和诗歌却永远围绕压迫、流亡和独裁,这也是米勒写作意象的标签。
   
    但不少人指出,米勒作品的语言风格很难适应大众的阅读习惯。德国前文化部长称其并非一名公共知识分子。上海译文社总编助理赵武平也认为,对米勒感到陌生也属正常,即便在德国,米勒也未入文坛主流,她的作品由一些大学出版社推出,未进入大众发行渠道。
   
    阅读  最早年底
   
    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一种“造星机制”,赫塔•米勒一夜成名后,即便作品再小众,她的作品也将会成堆地放在各大书店入口。记者了解到,一些国内出版社已摩拳擦掌,预备商洽版权。不过,由于谁都没有“存货”,从竞标、洽谈到翻译还需要时间,中国读者若要看到米勒的作品,最快也要等到年底。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