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爱的寻找
作者:安琪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40  更新时间:2009/11/9 21:05:5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两双拖鞋》/安琪  

清凉的夜里我们在寻找两双拖鞋

一双大红

一双青蓝


我们遇见呼市的少女,大眼睛的好孩子

白嫩的脸

清脆的嗓音

我们遇见呼市的树儿摇摆

人行道上,灯光微弱,出租车上,师傅讲话

拉高尾音

 

我们在寻找两双拖鞋

这是唯一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的脚

和路。我们将一起走完余生

一双大红

一双青蓝

 

                                   

 

爱的寻找

——也谈安琪的《两双拖鞋》

 

                文/一一二二墨 

 

今在安琪的博客里,读到山城子对于安琪的诗歌的解读。猛然看到《两双拖鞋》,很有心动的感觉。

安琪的这首诗歌,属于俺喜欢的那一种诗歌,就是用语平易,内蕴深厚,耐人咀嚼,意在言外,绚烂至极归于平淡。遂想起沅茵的新浪博客首页,引用的俞平伯先生关于诗歌的观点:诗是人生的表现,并且还是人生向善的表现。诗由人生决定,诗的声音正是人的声音。认为诗的第一个条件是感人,第二个条件是感人向善,第三个条件是“所言者浅,所感者深”。那么安琪的这首诗,是完全符合这三个条件的。

先说关于拖鞋的意象。鞋子,不是玫瑰,它不代表浪漫,它是现实,它是脚踏实地,它是居家过日子,它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它是婚姻由浪漫走向现实、由爱情走向亲情、由火热走向平常的一种表征。正像一位明星的广告语:鞋子,是否舒服,只有自己知道。成功人士,要衣装革履,要置办行头,首先要考虑买一双穿得出去的鞋子。体育明星如刘翔、姚明,也要挑选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李白登天姥山,要穿谢灵运发明的特制的登山鞋。只有传说中的赤脚大仙,是不穿鞋子的。

我们离不开鞋子,是鞋子,陪伴我们走完漫漫人生。拖鞋是鞋子的一种,它不是出门在外穿的,它一般是在家里,卧室里穿的。它象征着温馨,安逸,闲适,安详,美好和婚姻的和谐。两双拖鞋,一双是大红,一双是青蓝。

在这里,笔者以为至少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正如山城子所言中国的文化传统告诉我们那红的是女人穿的,蓝的是男人穿的。那么寻找两双拖鞋,就是相依相伴,追求爱的永恒和美好。另一种的解读,就拖鞋的色调来看,大红的拖鞋,象征着爱的热烈和浪漫,生活的火热和激情,青蓝的拖鞋,象征着爱的宁静和沉稳,生活的庸常和素朴。那么寻找这样的两双拖鞋,其实就是爱情或婚姻的一种美好追求的平衡,那就是既保持着浪漫,又兼顾着生活的现实,按照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让爱情保鲜。

还有一种猜想,那就是这里可能还象征着两种性格,外向的,活泼的和内向的,沉稳的。

要注意这里的背景,是清凉的夜里。我们可以猜测,诗人的灵感,可能就来源于这样的一种生活场景,夜不能寐的诗人起身寻找自己的拖鞋,这时看见了地上的两双拖鞋……那么清凉的夜,也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安逸舒适的生活象征,二是不太令人满意的现实的象征。寻找爱的美好,婚姻的美好,是现实的需要。在外打拼或许有诸多的不如意,甚至碰壁,外在的压力和困惑,需要释放和安慰。也许只能在爱里在家里,才能寻到爱的慰藉和依归,所谓家是港湾,是温暖的小屋,是暂时的避难所。

诗的第二节,可以说是爱的推动,也可以说是爱的寻找。寻找两双拖鞋,是一种隐喻,一言以蔽之,就是寻找爱,寻找美好。那么“我们”,遇见的是,呼市的少女,大眼睛的好孩子,有着白嫩的脸、清脆的嗓音,人行道上的摇摆的树木,微弱的灯光,拉高尾音的出租车师傅……这里是虚写,也可以看做是实写。

既可以看做是诗人所寻找的爱的外化和印证,是具体呈现的爱,是具体可感的爱,也可以看做是盈满爱的光辉的诗人,为爱所遣,怀着爱的冲动,再去关照着现实的美好,去继续寻找爱。说是从小我,走向大我也行,说是因为心中有爱,所以去发现爱也行。用一双爱的澄澈的眼睛,去打量世界,你会发现世界的美好和可爱。

又想到冰心老人的话: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装点得鲜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右泪可落,亦不是悲凉……诗人应有爱,有大爱,才能写出大的诗歌。诗的第二节,应该说是诗的升华和深化。注意这里是“我们”,那么是爱把我们变得崇高……

第三节是进一步的强化。这是唯一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的脚和路,我们将一起走完余生,一双大红,一双青蓝。首尾呼应,重章复沓。由爱出发,然后回归于爱。

综上所述,安琪用不动声色的语言,用平易的语言,用朴素的语言,为我们传达了爱的真谛和美好,诗人在寻找着爱,创造着爱,传递着爱,也在呼唤着爱。。。

                                         2008/3/18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b350c01008x65.html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