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北京商报版的安
作者:安琪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41  更新时间:2009/11/9 21:05:5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按:《北京商报》版。感谢记者杨帆如此专业。http://www.bjbusiness.com.cn/site1/bjsb/html/200802/29/content_21756.htm——安]   
谁还在诗歌的空气里呼吸?
2008年2月29日 8点57分  来源:bbtnews  作者:杨帆  

关键词: 诗歌文体 诗歌创作 诗歌语言 诗歌朗诵会 呼吸 诗人 康西草原 

漳州师范学院 中间代 战士 

  

 

   [简介]本名黄江嫔,1969年出生于漳州,1988年毕业于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诗歌月刊·下半月》编辑,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中间代”概念首倡者及代表性诗人,著有诗集《歌·水上红月》、《奔跑的栅栏》、《任性》、《像杜拉斯一样生活》等,现居北京。

 

   自称为“诗歌运动员”和“非诗歌晨练者”的安琪有着一张腼腆如孩子的面孔,但开口第一句话就让人感觉到她认真的处事哲学。给诗歌下个定义,她是这样回答的:“诗歌是诗人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去表达对世界的观感,所谓语言方式是以抒情、感性为主。”

 

   《康西草原》

   康西草原没有草,没有风吹草低的草,没有牛羊

   只有马,只有马师傅和马

   康西草原马师傅带我骑马,他一匹我一匹,先是慢走

   然后小跑,然后大跑,我迅速地让长发

   飞散在康西草原马师傅说

   你真行这么快就适应马的节奏

   我说马师傅难道你没有看出

   我也是一匹马?

   像我这样的快马在康西草原已经不多了。

                      安琪写于2005年3月

 

   春天来了,温暖和朝气感染了沉寂一冬的诗人们。诗歌作品又开始在文学论坛中繁荣。谁说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已不能容忍诗歌的慢节奏。在采访中,诗人安琪说,她更愿意用崭新的诗歌语言表现新时代的生活。

   除了诗人,仍有许多普通人愿意在诗歌的空气里呼吸。

 

   “诗歌专业运动员”

   朴素的打扮,优雅的谈吐,随和的个性,安琪就像位邻家姐姐。但一谈起诗歌创作,她则马上摇身变成一名“战士”:“无论哪一种艺术,都有业余和专业之分。我总将自己定位为一名诗歌‘专业运动员’,自觉而高强度地训练,为了要跑得更快,跳得更高。”

   开始接触诗歌时,安琪对自己的诗歌创作要求就很高:诗歌要拒绝平庸,不断求新求异。她尽可能地采用新词汇、新表达方式,力图为读者展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自我努力很重要,我的成长关键得益于漳州诗群有着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她是一块沃土,使我生根发芽。”安琪说,她几乎每天都会挤出时间写诗,第二天大家互相交流,表达方式稍落伍,立马会遭到大家“无情”批评。另外,大家也会互相出题目,相互督促。在这样严谨对待诗歌的团体里,诗人的成长会更快。

   作为为数不多的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与诗歌紧密相联的人,安琪始终对中国诗歌界抱着美好的愿望。她认为中国诗歌界目前正处于良好的发展状况,因为娱乐、网络等因素的冲击,诗歌较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歌时代稍微冷淡了些,但诗人内部对诗歌的热情并未冷却。

 

   无关经济,曲高和寡

   “人们进入诗歌这个领域首先就很清楚,这是一个无法带来任何经济收入的艺术门类,已经清楚了还要进入,只能说他是真正从骨子里热爱诗歌,做好了奉献的准备。”在这种自觉自愿的鼓励下,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对诗歌的阅读研究、对诗艺的琢磨也更加用心。安琪介绍道:“目前中国诗歌现场,从朦胧诗到第三代、中间代、70后、80后甚至90后,有大批诗人继续在创作之中,可以称做五世同堂。”

   虽然已经达到五世同堂,但现在的中国诗歌界颇有些曲高和寡的意味,也不得不承认中国诗歌界的高峰已经过去,现在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我国古代诗歌是一个顶峰,后人不可能再超越。

   现代诗歌如何在社会现实环境下找到生存的土壤,安琪的理解很有意思。她认为,现代诗歌与古典诗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一个是白话文,一个是文言文。白话文的历史不过百年,文言文则有两千多年。拿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相比,就好像要一个婴儿和一个成人比力气一样是不公平的。

   古典诗歌的成就当然是不可超越的,这也是当代许多写旧体诗词的人的苦恼。现代诗歌就没有这个困惑,它要解决的是自身发展所遇到的细节问题而非去与古典诗歌竞技。对现代诗歌的普及有赖于教育的重视和媒体的推广及诗人的自身努力。

   与诗歌相伴了20年的安琪在谈起诗歌时,总让人感到振奋和洒脱,看来在诗歌的空气里呼吸的安琪至少是快乐的。

 

   对话安琪

   白话分行不是诗

   记:怎样看待现代诗歌的各种文体?

   安:对于各种体系的诗歌,它的基本文本形式是分行排列,这是它的模式,虽然现在很多诗人力图打破诗歌的文体界限,但对大多数读者而言,这个底线即分行排列如果没有的话,它与其他文体可能就难以区别开。当然,文无定法,诗也如此。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随心所欲,游刃有余。大师级诗人也许可以开创独立的诗歌文体或语言方式,以上说的更多介于常规形态。

   记:前段时间网上热炒的“梨花体”,被人们评价为大白话,你怎么看这种文体?

   安:作者赵丽华自己也在开博第一篇对她在网络被炒得很热的那些梨花诗发表看法,认为那是她失败的尝试。我认同她的自我判断。虽然诗歌是分行排列,虽然高手武功没有章法,可以随便摘一朵花当武器(飞花伤人),但前提必须是,他的花确实有武器的力量。网络那些梨花诗没有,只是通常大白话的分行。因此是失败的。

 

   读诗的都是潜在诗人

   记:现在真正喜欢诗歌的人还多吗?

   安:经过大学教育的人至少对那些诗都不陌生,它们进入高中、大学教材,喜不喜欢悉听尊便,毕竟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个人觉得喜欢的人应该超过喜欢数学、物理等理科知识的人。中国一向具有重文重诗的传统(以前的科举考试考的可都是诗/文),这传统已深入每个人的血液。

   记:经历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热潮后,现在诗歌已经较少受人关注,原因在哪里?

   安:不只是诗歌这个门类不受关注,散文、小说、京剧、话剧等艺术门类都因为如前所述电影、电视、网络等娱乐因素的介入而大受影响。这是社会发展各种资源重新整合的结果,诗歌不应为此承担责任。

   记:诗人和读者是一种什么关系?

   安:我觉得诗歌的读者都是潜在的诗人,也就是,和其他文体不同,诗歌的读者本身都是作者。只不过有的专业些,有的业余些,有的已经写出来了被认为是诗人,有的还没写出来还没被称为诗人。一个从来没有写过诗的人很难成为诗歌的读者。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诗会搭经济无可厚非

   记:现在关于诗歌的活动还多吗?参加的多是什么样的人?

   安:诗歌活动近几年特别多,朗诵会、研讨会层出不穷。另有一种新气象,许多楼盘的开业都是邀请诗人去朗诵,邀请诗人的成本肯定比邀请歌手、明星少,而且又新颖。已形成影响的有北京建外SOHO和珠海珠江帝景,在形式新颖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开支,诗人们率性本真肯定比歌星之类好伺候。一北一南,把诗歌朗诵会做出了影响。这些,都是诗歌在社会生活层面渐渐显出价值的表现。诗人们自费办民刊,自由走动,更是诗歌界一个持续几十年的独有现象。可以说,诗歌依然十分火热。

   记:正如你所说,现在诗歌的活动很多,但是也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就是“诗歌搭台,经济唱戏”。很多活动包括很多广告,通过现代诗歌力图来打造自己的企业形象,认为这样做就是大雅,但其实质还是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你怎么看?

   安:这个没关系,其实古诗也有很多是与当时当地某人某物发生关系。这是诗歌之“用”的体现。现代社会讲究互动,诗歌与其他行业互动,无可厚非。

   记:曾经有人说诗歌到了危急关头,也有人说诗歌绝不会消亡,你怎么看?诗歌以后的发展应该向哪一个方面努力?

   安:诗歌永远不会消亡,诗歌就是诗意、洒脱、自由、民主、激情这些美好词汇的同义词。活在世间的人谁不想跟这些美好的词汇挂钩呢?谁愿意活成这些美好词汇的反面?只要人们还想活得美好,诗歌就是他们向往的。没有谁能给诗歌指出方向,因为诗歌是自由的。大家各自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走,把自己的路走到极致就可以了。当然,能够用崭新的诗歌语言表现新时代的生活,也许是我更愿意追求的一种方向。

  

(责任编辑:张颖)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