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文字,点燃思想之灯
——读苏理立《随缘笔记》
邦达列夫曾说过:“与宇宙光阴相比,人间的一世纪只不过是一瞬间。但是,一个人只要震惊地意识到这一点,他就会开始珍惜自己生存的日子,就会为历史上的痛苦矛盾和现实的含义而思索,或者把生活当作偶然的、无用的赠品,或者痛苦地寻求生活崇高的意义。”我想,《桂林日报》总编苏理立先生肯定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随缘笔记》便是他思索人生现实寻求生活崇高意义的思想集结,他非常谦虚地说这是他生活中散落的“萤火虫”和“珍珠豆”,事实上,这些“萤火虫”和“珍珠豆”构筑起了他生活的一盏灯,一盏生命之灯,话语之灯,思想之灯。
这盏灯亮得非常自然而柔和,温馨得没有半点杂质。苏先生这本随笔集都是他在无数个生活瞬间里的随性随缘之作,正如他自己所言“多是真诚心语,从不无病呻吟”,他的文章“都是些自身的感受和领悟,或是些观光览胜及与人交往的所得,缺少抢人眼球的卖点和供人炒作的味精”,然而正是这样缺少卖点和味精的作品才是真正纯粹的文学佳品,读之,让人远离了世俗的喧嚣与聒噪,脱去了这个时代的浮躁与漂浮,得到的是一份澄明清澈、虚怀澹泊的心境。翻开书来,扑面而来的是凝重与醇厚气息,《随缘笔记》由《相识天下》、《屐痕处处》、《异域览胜》、《随感偶得》四个篇章串联而成,融人物访谈、事迹报道、人生随想、读书偶得以及游览山川名胜的足迹于一炉,篇篇信手拈来而又颇有意义,字字平凡切近却又引人深思,让人读之受益匪浅,读者既可以在书中与文学大师如秦牧、端木蕻良、白先勇、鲁彦周、余秋雨等进行心灵对话,畅谈文学与人生,又可与李宗仁、邓亚萍之类名人亲属近距离接触,细致入微地了解名人光环背后感人肺腑的点点滴滴,还可以随作者动感的笔游遍大江南北,并领略异国他乡浓郁的异国情调,最后又同作者一道走进宁静幽远的书斋,浅酌着桂林三花,或品读那《海魂》、《蓝天"白云和我的漓江》,或轻吟着如漓江般诗情画意的隽永的诗,或怀想着似水流年的岁月和渐行渐远的往昔,其情其韵都心旷神怡,澹泊而平和,宁静而沉潜。苏轼曾主张:“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苏理立先生的文章亦是语近情遥,意味深远。这种情境,皆源于苏先生随缘随心构筑的话语灯盏的烛照之下。
对于以文字为生命的人来说,每一次文字的构筑都是一次灵魂和心灵的旅行,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是他们心血的凝结,是他们生命的跃升。这些文字,在他们生活的星空里,都如萤火虫般发着光和亮,虽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但它们却带着作者的心跳和脉搏,那么鲜活,而又那么沉重。苏先生更是如此:“这本集子,不敢说它是发光的灯笼,更不敢说是光彩夺目的项链,但它至少记录了我的一程足迹和几点心得。”苏先生用他的“萤火虫”和“珍珠豆”为读者点起了一盏文字的灯、思想的灯,这盏灯穿透了商业时代厚重的雾气,纯净地直抵读者心灵深处。
夜深人静之时,踩着他的足迹,咀嚼着他的心得,我觉得他点亮的这盏灯,照亮了这寒冷的冬季里一个又一个夜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