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穿透历史的眼——《中国故乡》随感
作者:罗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664  更新时间:2009/11/9 20:58:5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穿透历史的眼
——《中国故乡》随感
 
罗雨

当从肖先生手中接过《中国故乡》这本精美而沉重的书时,我顿觉得一种感动深深地撅住了我,仿佛我捧着的是一个文化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凝结,它穿透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那么凝重而沉潜,渊深而厚翰。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根和枝,源和流,透过这本书,我仿佛看到肖先生站在文化之渊的边上深情而执着地仰望,这种仰望穿透了几千年的文化厚障,与历史的目光对接,寻找着文化之根。正如海德格尔说的:“此仰望穿越向上直抵苍穹,但是它仍然在下居于大地之上,此仰望跨于天空与大地之间。” 肖先生以几千年宏大的文化积淀为坐标系,以自己与台湾诗人痖弦及其女儿小豆的文化苦旅之历程为经,以渊深厚博的文学和文化修养为纬,构筑了牵动着每颗华夏儿女心的中华文化的“根”。《中国故乡》这本书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随着文字的流动而缓缓铺开的长长的历史人文画卷,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黄河边的华夏土地上各个角落的风土人情、纵横古今的人文印迹,其浓郁的文化氛围、悠远的文化气息时时裹挟着读者的心。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华历史文化的图解,然而它又不是一部说教性的文本,而是以渊博的文学和史学知识、敏锐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把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渊深、诗意的灵动相结合,淋漓尽致地袒露出一个古老民族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书中精美的照片、历史的画卷、文化的气息交融一体,作者善于诗文结合,抽象的历史和文化都在这些诗文里具象地呈露出了它的形体,既满富文化气息,又诗意盎然,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豪情满志而又诗情澎搏的诗人,他站在浩浩滔滔的黄河边上,以他的脚步和心灵寻找着中华文化的根,这个身影凝定成了历史的瞬间,永恒的瞬间。书中每个标题都非常有诗意,像“唐朝美人的一滴泪”、“当家村的月光小道”、“我是一匹明朝的马”、“送你一棵还魂草”、“梦里遇见的人”等等,都把一段段对历史的瞻仰用诗的语言展露了出来,让读者心间跟作者一样涌荡着满怀诗意和豪情,我觉得所有的莺声燕语都在这些诗面前黯然失色。如《告别的车站》中柔情与豪迈相结合,宏大与纤细俱交融,“我拔下小草连声埋怨:/狠心的,/让我在秋风里等你等了一千三百年。”心碎的伤感与心醉的柔婉让人读之无不动容,而浓厚的古典气息与博大的意境又让人心怀阔大,如“你是去了宋元,还是去了秦汉,/你离我这么遥远?”“这历史的驿站内,有千年的轮回。/再过多少朝代,多少残年,/我们还能相见?”等诗句,都既有低吟浅唱之调,又有纵横驰骋之势,既有诗意的柔软之音又有历史的厚重之感。《唐朝美人的一滴泪》、《送你一棵还魂草》、《脂粉王朝》、《我是一匹明朝的老马》、《长恨歌》、《旧巢一柱香》等篇目 都让我百读不厌,咀之不尽,品读之时仿如口中放入一节甘草,越嚼越有韵味,越嚼越觉出一种非同一般的气息环绕着你,尤其是书中时时透露出来的那种寻根的文化心理,仿如一笼氤氲的云雾,让读者的心时时浸润在遥远而沉久的历史文化气息里不可自拔,因为,这跟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是息息相关,脉脉相通的一种心境。
读罢《中国故乡》,我仿佛经受了一场历史和文化的隆重洗礼,一种久违的感动包围住我,我仿佛隐约地触到了作者心中上下而求索的那个——“根”。此时不禁想起瓦"本杰明的一句话:“人的目光必须克服的荒漠越深,从凝视中放射出的魅力就会越强。在像镜子般无神地看着我们的眼睛里,那种荒漠达到了极点。”当我们面对我们久远的历史文化时,不也是这种心境吗?历史的荒漠越深,我们要穿越时空的厚障越沉,要寻求文化之根也就越艰难。站在黄河边上,站在中华文化的摇篮边,漫漫长路,到底何处是我们真的故乡?到底我们的根真正扎在哪里,流又延向何方?也许,这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该思索和追寻的永远的谜与梦。正如作者说的:“我走的,是一条精神超越之路,一条人格修炼之路,一条灵魂升华之路,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走廊,我在这路上确证我生命的意义,并把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导入我自己的生命里,自觉地做这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普通一员。”当然,这路还很长很长,《中国故乡》只是肖先生《站在黄河边上看中国文化》系列书十部中的第三部,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坚信,他将寻求到中国文化的真正火种,洞悉中国文化之根的最高秘密!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