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灰色笔调叙述灰色人生——评《灰色的灵魂》
作者:罗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20  更新时间:2009/11/9 20:58:5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灰色笔调叙述灰色人生
——评《灰色的灵魂》

2003年度名列“法国20部年度最佳图书”榜首、后又获2003年度雷诺多文学奖的《灰色的灵魂》,如一只颤动着灰色翅膀的精灵,在人们灵魂深处卷起了轩然大波,引发出深沉的思考与感叹。这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菲力普·克洛岱尔的又一部得力之作。它一出世,便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最畅销的书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一桩谋杀案揭示了“一战”时法国外省小城单调乏味的生活和人们灰暗阴郁的内心世界,其书名便给人一种灰色的沉郁之感,小说中更是如此,“在小说中,重要的是那种灰暗,但不是无处不在的死亡的灰暗,也不是时间的灰暗,而是一种驱之不去的‘灵魂’的灰暗,这些灵魂受到了比罪行更虚幻、更深刻的罪恶的折磨。”整个小说,都笼罩着一层浓重的灰色,作者正是用这种灰色笔调叙述着灰色的人生、刻摹着灰色的灵魂,在灰色中深刻的为我们揭示了灰色的生存状态、灰色的人生。
首先是灰色的背景营造了灰色的生活氛围。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电闪雷鸣的壮观场面,风花雪月的优美境界,而是从头到尾的让人窒息、令人心寒的沉闷。从大的方面来看,小说中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战”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前线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战场上不断有缺胳膊少腿的伤残士兵运下来。在这样的“血与火”之中,竟有人为失去一条胳膊而高兴,感到是个“大幸”——“战争,就是让这个世界颠三倒四。它成功地让一个被截肢者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没完没了的战争的硝烟,弥漫在人们生活的V城的上空,笼罩着人们的心灵,一切,都成了灰色。从小的方面看,也就是具体的环境,也是灰色的。V城“象西伯利亚那样寒冷”:偏僻的山村、昏暗的天空、冒着黑烟的烟囱、附近的战场穿来的硝烟和爆炸、没有任何人的味道的死的城堡,等等,一切都为一种灰色所笼住,驱之不去、挣也挣不脱的灰色!正是在这样的灰色的环境中,人们的心情才是灰色的,灵魂才是灰色的,生活也才是灰色的。
其次是灰色的情节建构起灰色的灵魂群。小说中线索重重叠叠,多条线索交错成一张灰色的网冥冥中罩在每个人头上。“三色花”被谋杀案揭开故事的序幕,这是主线,但这条线在女教师莉西娅来到小镇后便被莉西娅这条线取代了,而莉西娅死后又回到“三色花”这条线,在法官们处死两个逃兵作为这场谋杀案的结局后,又再回到莉西娅的死,如此迂回展转,而贯穿其中的另外一条线便是“我”对谋杀真相的探寻,小说最后以三张照片把三个女人:“三色花”、莉西娅、德蒂纳的亡妻重叠到一起,这样多条线汇成一线,使得德蒂纳灰色的灵魂昭然若揭,让人恍然大悟。另外,一般的以战争为题材或背景的小说都会在其中穿插或是本身就有许多凄美绝伦的浪漫爱情,总是那么美丽、刻骨铭心、高尚,如《战争与和平》、《永别了,武器》等,但《灰》不一样,它写了莉西娅与陆军下士巴士蒂安生离死别的爱情,写了检察官德蒂纳对莉西娅的暗恋,还有“我”与妻子克莱芒丝的生死两茫茫的爱情,但没有一条是主线,没有哪份爱情是多么完美或是神圣。莉西娅为了巴士蒂安而来到靠近前线的小镇,陆军下士死了,莉西娅就自杀了;德蒂纳为了死去的妻子而掐死了“三色花”;“我”为了死于难产的克莱芒丝而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最后“我”也吞枪自杀,——每个人都带着灰色的爱情告别了灰色的人生。在这里,爱,也成了杀人的武器,成了灰色灵魂的助进器。
另外,灰色的人物形象是整个小说中最让人窒息的。“十足的混蛋和完全的圣人,我都没有见到过。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漆黑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雪白的,压倒一切的往往是灰色的。”作者正是持着这样一个信念,在小说中叙述着人们灰色的生活,刻画出了灰色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刻地展示了灰色世界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展示了灰色的灵魂。这一点在人际关系上尤为明显,如德蒂纳对别人跟他打招呼时的“漫不经心”“你得把眼镜擦得亮亮的,瞪大眼睛,才能看见他的嘴唇动了一动。”法官米耶尔克在尸体旁吃煮忌惮,他“用一个晚上就把一个农民变成了半疯子,变成了一个理想的罪人”等都充分体现了上层人灰暗的灵魂里对下层人的不屑一顾,更体现了下层人在这个黑白不分的灰色世界里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另外,人的内心是灰色的灵魂的栖居地。对于“我是谁?什么是生活?我活着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都处于浑然,坠入于一种灰色的虚无中 。“一天,太漫长了,还得忍受,过了一天还有一天,一天接着一天,一口气喝光一瓶酒,心想,自己什么都不是”,这便是灰色灵魂里的真实状态。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内心状态里,他们的日子才一天天都是灰色的,他们的生活才永远沉于卑微、琐碎的灰色之中。
最后是作者用灰色的语言叙述灰色的生存状态,使得整个小说笼上了一种怎样也挥之难去的灰色。在写“三色花”时写道:“她鲜艳得象含苞欲放的花朵,我总觉得她离我们这个世界太远了。”在她死后“‘三色花’的尸体在岸边留下的印痕已经看不清了。什么都没有了。两只鸭子在争夺一个水田芥,其中有一只终于用嘴钳住了对方的脖子,对方跑了,在身后撇下无数怨言”,在写自己时,“‘活着的时候’,这样写好象我已经死了似的。我很久以前就觉得自己已经死了。我假装还活了一段时间。”……这些叙述“看似无意,实若有意,看似有意,实若无意。偶然得来,暗暗巧合,不卑不亢,恰倒好处”(许杰语)。更重要的是,小说中的叙述者是“我”,这个叙述者同时又是一个参与者、目击者、见证者,他却又对事情总不十分肯定,用了许多似是而非的语句:“这是我猜的”“这是我想象的”“这是听某某告诉我的”等等,使得整个小说笼罩在一层灰冷的迷雾中,连“我”的身份在开始时也让读者难以捉摸,但正是这种难以捉摸的迷雾引人入胜。正是这样的叙述笔调把灰色灵魂们无可挣扎的灰色的生存状态一览无余地展示给了世人。
菲力普·克洛岱尔用灰色的笔调鞭辟入里、一览无余地为我们展现了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其批判矛头直指时代和社会(胡小跃语)”,这正是《灰》之所以震惊法国文坛、赢得大家喜爱的本质原因。《灰》的灰色笔调是凝重深刻的,它所揭示的灰色人生状态是引人沉思琢磨的,它为光怪陆离的当今文坛抹上了一笔厚重的色彩!
附:书名:《灰色的灵魂》
作者:菲力普·克洛岱尔 著  胡小跃 译
出版:漓江出版社
版次:2004年6月第1版
定价:18.00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