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上下而求索的哈佛心路——评《我的哈佛岁月》
作者:罗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776  更新时间:2009/11/9 20:58:5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上下而求索的哈佛心路
——评《我的哈佛岁月》
海德格尔说:“此仰望穿越向上直抵天空,但是它依然在下居于大地之上。此仰望跨于天空与大地之间。”李欧梵先生便是这样一个仰望者,他夹在向上之路与向下之路的矛盾中不断仰望与思考着。当前热度不减的出国留学镀金热潮席卷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蜂拥出国的人不少,而真正思索的人却很少。李欧梵先生虽然也搭上了这趟船,但他并非随波逐流之辈,时时以一个冷静的“他者”姿态经历与审视着这段心路历程,向上之路与向下之路的矛盾常常困扰着他,使他成了一个满带着现代忧郁的徘徊在中西方双重语境里的学者,《我的哈佛岁月》便是这段心路历程的思想结晶和文本呈现。
一方面是面对向上之路,即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学术理想、认同危机的苦恼。《在哈佛求学的日子》这一部分中一个求学国外的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精神的苦闷跃然于纸上。芝加哥的经历改变了他的心态、学历和学术诉求,几经周折辗转到哈佛的他,由历史转到文学再转向文化研究,这种学术上的转向正是他内心矛盾的外现,正如他自己所说:“然而心中还是有点‘纳闷’,那种苦闷不是来自课业的压力,而是来自内心生活。”在此他提到一个改变了他一生的重要细节,刚到哈佛正陷于各种苦闷中的他低着头踽踽独行于校园,可能心情太沉重了,抬不起头来,几乎撞到一位老教授。这位教授向他大叫一声,声若洪钟地说:“年轻人,抬起头来,天下没有应付不了的难事!”他就像碰到禅宗师傅的当头棒喝,顿时醒悟过来。他感叹地说:“我这四十多年在美国的学术生命,就靠这位陌生老人一句话之赐!”由此他的人生观为之一变,发誓今后非但要抬起头来,好好地作一个(求学中的)知识分子,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哈佛赐给的机会,重新改造自我,从头来过。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转折,奠定了他向上之路的路标。另外他谈到一些老师对他的影响。作为一个我行我素不服膺任何理论大师的“放荡不羁者”,费正清、史华慈等教授的潜移默化使得他思想渐渐独立起来。他便是这样在内心的苦闷与矛盾中踯躅而行,越过异国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寻找着自己的言说空间。
另一方面是面对向下之路,即对当下境遇和现实生存景况的考虑,如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他以“意识流式”的回忆笔法事无巨细地描述日常生活,从一日三餐到衣食住行,从起居娱乐到申请哈佛的秘诀,从听课读书到考试游学,从朋友到师生的点点滴滴等都娓娓道来,满渗着他对生活磨砺的承受与挑战,许多经验对国内年轻人甚至学者们都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比如他在教学中发觉有一条“悖论”:自己的教学经验越多,对本科专业的研究越深,在本科生班上的授课成绩却越嫌逊色。这道出了许多人心中的秘密。他在哈佛任教,前后总共十年(一九九四至二○○四年),是他在美三十多年教书生涯的最后一站。在此之前,他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芝加哥大学、印地安那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任教过,前后换了六个学校,也可看出他在对自己的生存境遇的苦闷与矛盾中寻找着出路,其中洛杉机“落难”无疑是他向下之路的一个转折点。
李欧梵教授常向国外的朋友说:“如果哈佛是一个大池塘,我只不过是池塘中的一条小鱼而已!”这条小鱼在向上之路与向下之路的矛盾与苦恼中,时时在场却总作为他者的身份仰望与思考着。用瓦"本杰明的话来说:“人的目光必须克服的荒漠越深,从凝视中放射出的魅力就会越强。在像镜子般无神地看着我们的眼睛里,那种荒漠达到了极点。”李欧梵教授在向上之路与向下之路之间透过时代的荒漠凝视着,并在这凝视中放射出了非凡的魅力。《我的哈佛岁月》以独特的视角与笔触辨证地陈述了哈佛这段岁月的风风雨雨,为当代不少年轻人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