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间撰写经卷
——《曾经如此》解读
罗小凤
“作为一个继承者,他必有任务在其中书写
作为一个先知者,他必有义务接受命运的考验
吹过古老经卷的风如今吹拂着他的心灵
那笼罩人世的黑暗和光明让他如受施洗……”[1]
——诗人甘谷列的诗集《曾经如此》便是这段话内质的扩延与辐射、外化与结果,它们是诗人自身内在与外在的结合,是生存地点与精神维度的结合,是个体有限的时空与世界无限的时空的结合。《曾经如此》收录了诗人在大学期间(1992-1996年)写的大部分优秀短诗,可以说是他大学四年生活的一个象征与凝缩。《曾经如此》虽说是诗人大学的作品,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已经臻于圆熟,正如他自己说的:“我在大学四年写出的作品,永远是我这一辈子值得自豪的。”(《曾经如此.自序》)大学四年以至到如今,诗人都在诗歌这条路上,以不同于一般人的深邃眼光与刻苦精神艰难而执着地走着,以诗人的敏感和洞察力及自身的生命体验和艺术远见,追求着诗艺的精湛和灵魂的升华,所以才写出了如《曾经如此》这般精美的艺术作品,才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试从宏观之维、审美之维、人文之维三个角度分析之:
一、宏观之维:精神.矿山.桂林
《曾经如此》共分为三个篇章:《卷一.精神之诗》、《卷二.矿山诗章》、《卷三.桂林诗章》,这三个篇章浑然一体又各自为章,共同建构生成了一个完美高妙的艺术世界。从外表形式上看,这三个篇章貌似独立,似不相联;从内在精神上看,其实它们前后相通,一脉相承。《精神之诗》主要从精神层面和心灵视域展现诗人在漫漫文学之路上的不懈追求和艰苦探索,既体现了诗人对艺术和真理的“上下求索”,又体现了诗人的精神和内心在“当下”状态的律动历程。《矿山诗章》中诗人站在人文关怀的高度为矿山工人立言,把触角深入边缘地带的矿工们的生活甚至灵魂深处,观照着他们的生存境况和心理状态,用黑色的笔调叙述了矿工们悲凉艰辛的“黑色”生活和人生,体现了诗人高蹈于世的人文情怀,也体现了诗人对矿山的一往情深及诚挚热爱,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矿山世界”。《桂林诗章》则将诗人自我与桂林山水融为一体,桂林如诗,诗如桂林,诗人把桂林作为“自我”的外化,作为四年大学时代的载体,既体现出诗人对桂林的衷心热爱,又折射出诗人自身命运的沉浮与变迁的心路历程。无论从总体宏观上看,乃至从细节微观上透视——它们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下面具体分述之: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精神诗章
《精神之诗》是诗人大学期间历经精神“炼狱”的心灵历程的文字物化呈现,是诗人“荷戟独彷徨”(鲁迅语)追求真理追求梦想的持之以恒之结晶。在诗人1995年4月1日写给他父亲的信中说:“我在写作之中走进了黑森林,在黑森林里迷了路,现在又走进了地狱,并将准备经历炼狱,我不知道最后能不能登上天堂?”“我付出的辛苦比别人多,收获却比别人少;失败比别人多,成功却比别人少;痛苦比别人多,快乐却比别人少。”在他的诗作中,这些心灵最深处的隐秘和孤独都淋漓尽致地陈述和呈现出来。如《告诉你!》中写道:“一生选择了此路,/就要放弃许多别的梦想!/就要自己跟着自己厮杀,/直到一个死去,另一个活着!/……一个人的一生,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多难呵!……”写出了诗人在诗歌道路上关于现实与梦想的选择之艰难;《开始》中“天为我开了,地为我亮了,/道——你所追求的道豁然打开;/我看见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我看见了那一个正在黑暗中书写的人”写出了诗人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的希望与自信;《行者》中“——孤独的行者,你要走向何方?/——我要走向人类的智慧和灵魂的居所!/——它坐落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我也正在寻找,能不能到达我不得而知!”“前面是黑暗,身后也是黑暗/前面没有人,背后也没有人/你独自一人走在黑暗的世界里摸索着前进/你早已丢掉了幻想,凭借的是自己的力量!”“你伤痕累累,却又不承认/你伟大的心充满了痛苦,自己的苦自己咽下去!/你回答黑暗说:我一定要闯过去/找到人类的智慧和灵魂的居所!”写出了诗人在文学的漫漫长路上“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不懈精神……文学之路尤其是诗歌之路的探索是清苦而漫长的,诗人常常处于“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的孤独处境,这就更需要一种顽强的精神和耐于寂寞孤独的心境,需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诗人自身具备的这些精神(他曾经说过“我孤独到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孤独了”)使得他能够外化自己的精神于诗歌的字里行间,使无形的精神外化为有形的诗句,并淋漓尽致地表达和书写自己的精神求索的高度,既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又体现了诗人思想的深刻与追求的高远;同时也夹杂着痛苦的内心冲突和命运虚无之感,它涉及到了诗人精神的维度,涉及到了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命运观、艺术观、宗教观等,体现了诗人对现世的关切和对终极的关怀。一部精神诗章道尽了诗人精神“炼狱”的心路历程。
(二)、黑色笔调诗写黑色人生——矿山诗章
矿山是诗人17岁到21岁生活的地域,他切身体验到社会底层世界的煤矿的艰难及黑暗,灾难与悲哀,这一时期正是诗人睁开眼睛深入观察世界的时候,诗人目睹及见闻了矿区中出现的大量日常生活事件及悲剧,乃至内在的精神悲伤,这些无一不折射在他的作品中。诗人在写矿山时,“黑”“黑暗”“黑色”“黯淡”“漆黑”“乌黑”“黝黑”“黑漆漆”等词随处可见,或以描写矿工的形象、或叙述矿工悲惨的生活境况、或陈说矿工命运的无奈和凄凉,在这“黑”中透射出冷峻、沉重、冰冷、苍劲、沧桑的意味,让人读来凉得透彻心骨,但正是这黑色的笔调,引得读者在品读诗作时灵魂与文字共振,心灵与诗句一起滴血,且同时又让人从黑色中感到奋发的力量、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的力量。诗人在诗中围绕“矿山”、“乌金”意象展开抒写,观照着矿工们不见天日的黑色生活,观照着矿山的人、生活以及被矿山灼烧的灵魂,如《黑色的精灵》、《一个刚出井的矿工》、《乌金,我的生命》、《燃烧的乌金》、《乌金一生》、《青青的矿山》、《你的黑暗无人能知》等都是诗人血泪的凝聚,是诗人对矿工们这些生活在边缘地带的人们的无奈叹息,同时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颂扬。甘谷列就像一个语言中的矿工,挖掘着他曾经生活过的那一座矿山,并将它提升到精神层面上,力图将它提升为人类命运的矿山。诗人这一努力已经初见具形,卓有成效,这尤其反映在他的长诗《黑色苍茫》中,因《曾经如此》中未能收入,读者只能从这里的《矿山诗章》领略其短诗部分,这一部分已经足以打动人心,令人震撼了。
矿山、乌金最显明的特点便是“黑”,诗人给予了重彩浓墨的表现,对同一主题不同侧面反复加以描写和展现,他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地展现矿山的艰难和黑暗,呈现矿工人生之多艰和命运之无常,同时也隐含诗人对矿山、矿工的复杂难言的感情,其中既有热爱也有同情,既有亲近也有远离。诗人确实无力给予现实中的矿山工人任何物质帮助,但他却要以自己的笔写出他们的人生,写出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努力为他们立言,表现这一黑色世界中存在的另一种人生和另一种精神,正如他在《黑字》一诗中所写:
“打开这一本书,我发现没有文字/制作的人到哪里去了?/这一册黑纸无字的书本/折磨我痛苦的神经与白纸般的想象//黑漆漆的地下,黑漆漆的文字/黑漆漆的痛苦,黑漆漆的欢乐/没有人想象得出,这里的人家/生活的深度,解读它需要付出的代价!//……//可是黑漆漆的地下,他们坦然来回/如同吃饭,他们的咀嚼与我们的咀嚼一样/只是食物不同:我们的是肉,他们的是泥土/我们的是喧嚣与物欲,他们的是瓦斯和石头……”
诗人将由于无人诗写矿山艰难的状况、无人表现矿工的黑暗生活,无人关注矿山的灾难和悲剧而呈现出的“黑色中的空白”,以及矿工下井工作时所穿的矿服(黑色)的形象,乃至自己的墨水所写出的黑色诗句统称为“黑字”,形而下和形而上地表达了矿山现实中存在的黑暗及艰难,在精神中存在的空缺状态,而诗人的代言和立言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空缺。正如诗人自己所言,“在9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尤其是诗歌界几乎无人关注矿山这样的边缘地带,声音稀少,而我在那个时候便以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展开了对矿山诗歌的书写,写出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可以说从那时起我就比许多人走在前面。”确实,诗人走在许多人的前面,为诗坛开辟了一片诗写矿山的新天地。在诗人对矿山的诗写中,作者大多是以黑色的笔调在叙述矿山工人的悲惨生存境况,叙述弱势群体的生活,反映出他们的“黑色的人生”,体现了诗人对矿山的人们尤其是煤矿工人这一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也体现了诗人对矿山的热爱和颂歌。诗人深知这其中隐含的悲剧和黑暗,正如作者自己说的:“我已经深味了这样的黑暗,又每每从这样的黑暗里挣脱出来,汲取空虚和寂寞之外的一点光明,像那山上的白色一样,从遍山的荒草中显示出来。”(《曾经如此.自序》)诗人正是在这样的黑色笔调中聆听和抒写着边缘地带弱势群体的心声,并把他们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淋漓尽致地展现于自己的《矿山诗章》中,使人过目难忘,心魂震动。
(三)、桂林如诗,诗如桂林——桂林诗章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众所周知的,对此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咏出了美丽的诗词歌赋,或赞桂林的美,或咏漓江的清秀,或借景抒情发抒胸臆,然而诗人甘谷列与他们都不同,他是始终把桂林当作一个“梦中情人”,或向她述说心中的郁郁不得志,或表达离去的惆怅,或倾诉内心的思念和爱恋,他把山水内化为精神性的东西,又把内心深处的郁积和爱恋外化于山水之中,时时都在与她进行灵魂和心灵的对话。正如诗人所说:“有感情的地方必是你命运浓缩的地方。”诗人的命运变迁与生命沉浮都渗透在诗句中。如《凌晨的困顿》中“来自天外的桂林,多么美丽、清洁!/这上帝的女儿,多么漂亮、可爱!”“照亮我四年的桂林,/何曾照亮我被大风吹散的诗篇?//我说出的话,收也收不回!/我做出的事,只增加别人的石头!”把自己的抱负与追求都向桂林这上帝的女儿一一倾吐;《漓江.之一》中“我和天空坐在你的身边/你的美丽被我看见”“我坐在你的早晨/我坐在你早晨的梦边/我坐在你美丽的容光面前/——你的美丽被我看见!”把漓江当成情人般向她表达着热烈的爱;《漓江.之二》中“看!请看我的内心——/一个人的一生,被一条河带走!/一个人的内心:爱,悲伤且流泪!//漓江!/一个人瞬间放声大哭/那哭声沉入无边的骨髓//漓江!/今日我坐在你的身边/明日却要远走高飞//当我离开你/走在遥远的尘世之外/心中静静地将你怀想!”更是把心中那对漓江对桂林的爱、伤、泪和怀念、留恋表达得淋漓尽致。总之,在诗人的诗中,桂林如诗,诗如桂林,桂林成了诗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了诗人灵感的一眼泉。
还值得一提的是,诗集中《桂林诗章》最后一首《震颤和飘忽的告别》和《精神之诗》中最后一首《天要黄昏》遥相呼应,两者异曲同工,前者是写离开桂林时的告别、伤感和自励,后者是写到达一个陌生的新地方的复杂感受,两者从情感和心灵上息息相通。他将时空停顿于离开桂林到达另一个陌生的地方之际。这有意的安排还是无意的巧合使得前后贯通,从形式和内涵上合接起来,令人可见作者的匠心。
综上所述,三个诗章彼此交融贯通,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曾经如此》这个总篇章,而每一章中间又加有诗人心绪的叙写和创作中涌起的心理感受与创作经验,即是诗集中每卷均配有“卷首语”和卷尾“小结”,高度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创作历程、得失和体验,这是别的诗集和诗人没有做过的,所以,在宏观建构上此诗集体现了诗人别具一格的心裁和理性的架构技巧,在诗坛上可算是独树一帜。
二、审美之维:艺术特色
诗人一直很注重诗歌艺术的提升和诗歌技巧的锤炼,追求坚实的质地与精巧纯粹的形式的完美结合,其诗歌都具有真情实感与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在境界、意象、语言、哲学意味等方面都极富表现力和张力。
(一)、境界开阔,视角宏博。《曾经如此》中的诗在境界方面达到了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由此诗人甘谷列的诗读来如临空旷辽远的高原俯瞰身前身后的一切,他善于把定位点都定得很高,可以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地伸张,视角收缩性都很好,升华起来水到渠成,体现了诗人艺术技巧的活力。如《月亮》一开头用一句“你从村庄涌起,呼吸着平原的星光”便把人的目光牵到很遥远的地方,接着“我在月光下读着遥远的唐诗/看见一把竖琴开放在草原之上”又把人的心从草原牵到唐诗,后面“我推开唐诗的柴门/走入天籁叵测的语言”更是把人引到唐诗的国度里,这个境界非常的优美辽阔。再如“雷滚在平原的村庄/擦亮平原的谷仓”“这一把千年孕育的镰刀/在谁的手中,轻轻一挥/岁月,/又倒下了一大片”“我背负千年的闪电/口吐鲜血/撕裂内心抽搐的深渊/大地听到我的为何只是一声声霹雳?”(《雷滚在平原的村庄》)“我从平原起身/天空万里无云”“大风苍茫,从黎明直到黄昏/刮走了孤独,刮走了寂寞/唯一剩下的是长江/扎根在大地之上,白浪滚滚”(《渡江》)等等,这些诗句读来都让人心胸顿阔,一股浩然之气撞击心扉,可见作者在境界营造方面的造诣。
(二)、语言陌生化。“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指语言陌生化。黄庭坚曾主张“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实际上便是追求这种语言的陌生化效果。诗人甘谷列在这方面也颇有新意,诚如波德莱尔说的“独自将奇异的剑术锻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如“一个人掮着一轮明月”、“颤动在花瓣上饥饿的眼睛”、“一个个白日背着一个个黑夜”、“我手执最后一把岁月”“我仿佛一个白日背着一个黑夜/我仿佛一个魔鬼背着一个天使/我手握诗歌,背靠黑暗”等等诗句在语言上给人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唤起人们独特的心理感受和审美体验。汪曾祺说:“语言写到‘生’时,才会有味。” [2]诗人的诗歌中“生”的语言比比皆是,语言之味一咏便出,给人美妙绝伦的艺术感受。
(三)、象外之象的意象塑造。诗人在意象的塑造上也下着苦功,塑造着“象外之象”。他把诗集分为三章,这三章各有一个意象贯穿——精神、矿山、桂林。精神虽是无形的,但在诗人笔下却成了有形之物,仿佛可以触摸,因为他写出千万人心中皆有而笔下皆无的意象和心绪,如“是谁经历了漫长的光阴,看见了经卷的全部?/是谁走在路上,情不自禁纵声长吟/是谁在深夜里,在古老的灯光下蓦然发现/——我在经卷的上面一无所有……”“作为一个继承者,他必有任务在其中书写/作为一个先知者,他必有义务接受命运的考验/吹过古老经卷的风如今吹拂着他的心灵/那笼罩着人世的黑暗和光明让他如受施洗……”把一种诗人在人间寻求人生真谛和艺术真理的精神写得仿佛读者都可以用手触摸;矿山则是诗人心中永远的痛和伤,诗人在《矿山诗章》中以对色彩的敏感和对苦难的体验塑造了矿山意象。“因为我总想把它写好,好到什么地步,我不能确切地说,但我可以感觉得到,写出矿山独特的味,写出矿山独特的世界,写出矿山独特的环境与矿山独特的精神世界,写出盗火者独特的形象(人物形象和精神形象),就是我所追求的目标。”[3]诗人正是在这样的目标的指引下,挖掘出诗坛的另一片绿洲,奏响了人类的另一种声音,那就是对矿山的人文关怀,对弱势群体的深情关注。矿山,应当是诗集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而桂林,应当是最美的意象,小时候便背得“漓江的水真清哪”,然而在诗人笔下的桂林已经完全人化,成了诗人的“梦中情人”,成了诗人的另一个自我,正如他自己说的:“当一个人在那样的心境下,根本不可能去关注外界的美景,而是只管着自己的情感往外喷射,也就是情感外化于桂林山水之间,桂林山水内化为内心情绪。”正是在这样情感的喷射下,桂林山水在诗人笔下才透射出另一番美丽,让人品之意韵无穷。诗人在诗集中把三个意象互相交融,融为一体,真可谓达到了“象外之象”“境外之境”“景外之景”的境界。
(四)、浓厚的哲学意味。余华提倡“现实一种”,主张文学中“加上一笔”,也就是要善于拔高文学意象和升华作品主题。诗人甘谷列在这方面做到了驾轻就熟的地步,这便使得他的诗歌富有哲学意韵,许多诗句甚至可以当作人生格言和座右铭,如“作为一个继承者,他必有任务在其中书写/作为一个先知者,他必有义务接受命运的考验/吹过古老经卷的风如今吹拂着他的心灵/那笼罩着人世的黑暗和光明让他如受施洗……”简直是至尊的格言;“在通向神明的路上/痛苦是座千年的古屋/我居住在下面,倾听/生命对死亡的回声!”引人深思“存在”与“虚无”、“此在”与“彼在”的哲理;“谁也不知道,在半明半暗之间/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是什么?”给人一种未知命运的冥思;“生命在你的眼里:第一步是黄昏/第二步是黑夜,第三步才是白日”“一生,你必定要走过无数个地方/这里,仅仅是你人生的一个驿站”给人以人生道路的思索……总之,诗人仿佛一个诗性的哲人,在人间撰写着哲理的经卷,给世人以启迪和思索。有人说,诗歌就像一棵橡树,既高昂向上,又扎根向下,这种姿态最终归结为一种仰望。而这种仰望——“此仰望穿越向上直抵天空, 它仍然在下居于大地之上。此仰望跨于天空与大地之间。”( 马丁·海德格尔语)诗人甘谷列在诗国之中便是以这种仰望穿越天空与大地,穿越人间的悲喜,穿越时空,撰写着“让上帝发笑”[4]的经卷。
“现代诗的活力,不仅是一个写作技艺问题,它涉及到诗人对材料的敏识,对求真意志的坚持,对诗歌包容力的自觉。”[5]。诗人正是以其对求真意志的坚持和对包容力的自觉,锤炼着诗艺,才写出了《曾经如此》这般优秀的诗作,才具有如此高的审美价值和美学魅力。
三、人文之维:关注弱势群体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写着他爱得深沉的土地,海子写着他固守的精神“麦地”,诗人甘谷列则以其独特的笔开掘着另一片精神的领地——矿山,以凝视边缘地带另一类生活的人文关怀构筑了诗坛上的另一座丰碑——矿山,这主要集中在《曾经如此.矿山诗章》。这个诗章是诗人在大学期间(1992—1996年)写的部分矿山诗歌,《太阳石》是他于1992年发表于《桂林日报》的第一首反映矿山主题的诗作,诗人从那时起便对矿山这一为人所不屑的边缘境地投注了他独特的关怀。在这一章中,诗人“以笔为命,以血说话”,把满腔的热情与关怀投注于人类生存的边缘境地和生活在世界边缘的矿山人民,体现了诗人高蹈的人文情怀,建构了另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首先是建构了充满人文情怀的独特的艺术意象。诗人认为诗的魅力首先在于生成艺术世界,不能写无根的诗[6]。诗人的《矿山诗章》便是以矿山为根,又以乌金、矿工为枝叶建构了一个独特的艺术意象——矿山。诗人来自矿山,矿山的一切在他的灵魂深处烙下了深痕,成了他年少记忆的浓缩仪式,成了他生命之所系梦之所归的精神故乡。诗人在诗中以“矿山”、“乌金”为核心意象,观照着矿山的人、生活以及被矿山灼烧的灵魂,建构了独具魅力的艺术意象。如《黑色的精灵》、《乌金,我的生命》、《燃烧的乌金》、《乌金一生》、《青青的矿山》等,都是对矿山的来自心灵底层的陈述与倾吐,“地底下的一块乌金/我前世的灵魂”(《乌金一生》)、“我的灵魂伏在乌金的心上/无论何时燃烧,我都会发光、发热/那是我追求生命的价值,不朽的永恒”、“除了乌金,我的生命里还有什么?”(《乌金,我的生命》)等等都是诗人对矿山中的乌金的陈述,诗句读来如燃烧的乌金般灼人,字里行间,诗人与乌金浑然一体,何者为诗人何者为乌金简直不可分开,可见诗人对乌金爱得何等深沉!“背负着你的黑暗和悲怆/矿山,我一生一世的家/——我离开又回来了!(《青青的矿山》)”“大地下的敦煌/黑色的敦煌/很久很久以前我看不见你/很久很久以后我离不开你/我干脆住了下来/观察石窟、星辰和人类的智慧(《大地下的敦煌.之一》)”更是写出了诗人与矿山的不解之缘和一往情深,难怪诗人用“我灵魂的矿山,人类的矿山”来形容矿山,矿山,已不仅仅是现实的物质存在,而是与“我”合二为一的本体,是诗人不容侵犯的心灵净土,是他精神的家园,正是诗人以这样充满人文情怀的深情才生成了独特的艺术世界。
其次是聆听边缘地带的心声。诗人在矿山生活长达四年,对矿山有着独特的亲身体验,对矿山的人以及矿山人的生活状况了然于心。这些起早贪黑、天天与黑暗打交道的矿工以及他们不见天日、凄然残酷的生活境况给了诗人极大的震动,作为矿山的儿子,他恨不能给他们以最大的物质帮助,可现实的他却无能为力,他只能以他的诗作给他们立言和记录,表达他间接的精神关怀和道义帮助。在没有人关注他们的时候,他以诗歌开拓出了一个独特的矿山天空。在诗作中他对矿工及其生活境况给予了血泪般的倾诉和人文情怀的观照。如《一个矿工》:
他讨厌地下
地下黑暗
又苦又累
他不想卖命;
他回到地上
他又讨厌地上争吵
不得安宁。
他的家庭
贫困
两个孩子
读书
老婆种菜卖菜
忙个不停;
生活的压力
把两个人
变成了石头。
他逃离地下
又逃离地上
像一只土拨鼠
上上下下
找不到一条出路
这首诗真实的写出了一个矿工找不到任何出路的悲惨生活,家庭的贫困,生活的压力,使他无处可以逃离,生活不可承受之重压得人变成了石头,变成了土拨鼠。这何止是一个矿工的生活?!这是所有矿工的生活的一个缩影!《矿山诗章》无处不是这样的痛诉!“我们是一群处于边缘地带的人/我无法隐藏对它的悲哀/我含着泪水,送走离开的兄弟/然后张开双手,迎来新的伙计”(《燃烧的乌金》)述说了处于边缘地带的人的悲哀,“一身漆黑——从地底钻出/一块活的乌金,或者一只土拨鼠”“通体如炭——一个刚出井的矿工/一颗漆黑的头颅,刺得阳光晕眩”“生活的压力比黑暗还要令人窒息”(《一个刚出井的矿工》)陈述了矿工生存在底层的艰难而感人的形象,“一个轮椅代表一个世界/一场事故让人遗恨一生”(《一个轮椅上的矿工》)让人“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总之,“悲哀的人已经无法悲哀”“苦难的人已经习惯于苦难”(《新特洛伊》),诗人爱到极处便痛到极处,然而,这一群飘在边缘地带的人,谁曾关注他们?惟有诗人。“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他们默默存在/当你有一天不期而遇;你这个闯入者/定会大吃一惊:你想不到世上竟然存在着/这么一群人,这么多你所不知道的故事……//只有我,看到他们默默出发/又看到他们默默归来……/我悄悄地在他们黑夜般的身上/打上了一个又一个文字的烙印//我白纸般的神经充满了黑字/我理解他们,学会倾听他们言说/说啊,说——我请求他们/说啊,说——他们也请求我!”(《黑字》)诗人以与“他们”一起搏动的心跳,以其满腔的热血与沉痛,观照着这个几乎为世人所遗忘的角落里生存的一群人,并且融入他们之中,体现了诗人为弱者说话、为穷人说话的人文精神。诗人,在这荒凉而黑暗的矿山之中,高咏了一曲充满人文情怀的悲壮之歌!
最后是讴歌矿山精神。矿山,这无人愿去敢去的边缘地带,诗人,却挖掘出了黯淡中的光明,捧出了黑暗中的太阳。他以高蹈的人文情怀书写着矿山,写矿山的人,矿山的乌金,矿山人的生命。在这无法言说的悲哀的书写中,诗人构筑出了人类的另一个精神家园。正如诗人说的:“深入诗歌的灵魂深处,执着的目的是讴歌这一片土地的生命与价值,身心的劳累全是为了那盘亘在我心中欲唱而未唱出的歌,欲写而未写出的爱。”[7]在这“灵魂的矿山,人类的矿山”之上,诗人热烈而深沉地讴歌着矿山精神,现实的矿山升华为人类灵魂的矿山精神,这是一种矿山人民用血泪垒筑的精神,用生命和灵魂铺垫的精神,也是诗人人文情怀观照的结晶。“从他们的手中捧出的是太阳/从他们身后溜走的是黑暗”“穿越死亡与黑暗/拥抱世界与光明!”(《黑色的精灵》)展示的是穿越死亡与黑暗,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奉献精神;“我在黑夜里常常想起他们/像风声的脚步,从遥远而来/携带着失传的火种/走向人间”(《盗火的人》)显示的则是传承人类光明的火种的“盗火”精神,“对于他们,这一个黑漆漆的世界/便是他们的生命之所在!你无法不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像他们一样/长年累月把黑夜披在身上!”(《煤矿,或黑暗中的行进》)体现了一种任劳任怨的吃苦精神;“天黑、地黑、人黑,万物皆黑!/在这无边无际的黑暗里/走啊走,我们要走出黑暗!/走啊走,我们要走回光明!”道出了从黑暗走出光明的自信与坚定!这都是矿山精神的具体显现,是矿山精神的外化与表征。
诗人在无人屑于投注目光的边缘地带,聆听着边缘地带人们的心灵最深处的声音,凝视着他们的生活状况的内核,以他深邃的目光和深刻的人文情怀,把诗意栖居在矿山这边缘地带,发掘了矿山人民的一种“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坚忍不拔的矿山精神,建构了另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在诗的领地里无疑开辟了另一片人类精神的绿洲!
总之,《曾经如此》无论是在艺术特色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已经达到比较完美的高度,以其独特的宏观建构、艺术审美特色以及关注弱势群体的高蹈的人文关怀达到了诗歌艺术高超的境界,其优秀和精华部分简直是人间不朽的经卷,令人震撼,令人回味和掩卷沉思。
[注释]
[1]本文所引诗歌均出自诗人甘谷列诗集《曾经如此》,海风出版社,2002年2月版
[2]转引自赵炎秋、毛宣国:《文学理论教程》,岳麓出版社,2000年4月版,153页
[3] 《方法》诗报1997年10月底第2期
[4]源于米兰·昆德拉语“人们一思索,上帝便发笑”,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序言,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对有效性和活力的追寻》,《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70页
[6]甘谷列:《诗的发言》,《曾经如此》,海风出版社,2002年2月版,274页
[7] 甘谷列:《雨夜情思》,见《散文选刊》1996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