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天地之物,浩浩茫茫,七情七音,天声人乐。
忘忽己身,取法天地,阴阳消长,和畅高远。
心之哀喜,世政衰兴,尘埃不定,乐音不净。
哀心感者,乐促以急;乐心感者,声溢以缓;
喜心感者,声发以散;怒心感者,声粗以厉;
敬心感者,声直以廉;爱心感者,声和以柔。
欲美其乐,先净其心;心滋仁爱,静以生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
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
古之乐者,载道以教化。
令其知善恶,而返人道之正态。
故礼乐盛行为求德,非穷极以求钟鼓之音。
古之音乐,
探求自然纯净之本性,近天地之美。
体察产生变化之原因,明天地之律。
鼓阴阳刚柔四气,使之顺序调和至真。
生民之道,乐为大矣。真情真性,天地和矣。
以声表述,琴瑟美之;斧钺舞蹈,羽旌饰之。
箫管应和,阴阳承接;歌声清明,晴空流云;
钟鼓宏大,地质厚实;章节始终,四季环生;
旋舞进退,风雨四环;节拍高低,昼夜月律。
州异国殊,情习不同。博采风俗,协比声律。
补短移化,以助政教。神州之乐,民娱士政。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
物移情迁,人心之动。
声相应,故生变,变有方,谓之音。
呜呼!音兮──乐兮──
圣人作之,感通冥漠,思想神灵。
高意难言,存之乐中。
庶民作之,应发哀乐,和与山川。
情难自抑,唱合天地。
*
*
*
*
*
*
*
*
* *
三人执牛尾,投足而歌吟。
陶埙呜而鸣,五孔八半音。
鼓、钟、磬、编钟,铙、铃与编磬。
乐器丰而繁,甲骨文中现。
商未十二律,已为众人知。
及至周朝时,八音已灿然。
十二音律名,《周语》详载记。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
蕤宾、林钟、南吕、夷则、无射、应钟,
合为十二律。
金、石、丝、竹、匏、土、竹、木,
此乃八音也。
大不逾宫,细不过羽。
五声:宫、商、角、徵、羽。
七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管子-地圆》记载三分损益法。
由此五声相较,七阶终定。
长而浊者为宫,渐以清且短,由商而至羽。
音有长短清浊,
又可以六律、十二管相和。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
《诗经》──《风》、《雅》、《颂》。
西周吟歌章,编辑在春秋。
《风》者,民歌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雅》分《大雅》和《小雅》。
前为贵族之乐歌,后有民歌掺杂之。
《颂》有《周颂》、《鲁颂》与《商颂》。
祭祀先祖之乐歌。
《诗经》之中多唱和:对唱、帮腔与重唱。
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
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
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
夫歌者,直抒己意而陈德美,
动己,而天地应,四时和,星辰理,万物育。
故歌之为言也。
悦而发言;言之不足长言之;长言不足嗟叹之;
嗟叹不足舞之蹈之,歌也。
*
*
*
*
*
*
*
*
*
黄帝之乐,浩浩素朴。
溢地土之馨香,倾天云之光芒。
礼在其中,人性淳厚。
尧时增修,称之《咸池》。
咸是皆,池是施。《咸池》者,美德备施也。
包罗之万象,乐音之缓迟。
远古中华,拙朴阔大。
《大章》之乐,尧时而作。表其美德,赞其高洁。
川之荡荡,山之巍巍;禾田溢溢,饮烟徐徐。
祭坛之上,祈祷之声若钟鸣。
世政之中,谨守之心作章节。
始仰以敬天,继俯而爱民;乐起似祝祷,音落述劳勤。
曲终煌煌,日月之声,似尧登坛祝谢天神。
继尧德而作《韶》舞,质朴无华。
孔子赏而向往之。
“尽美矣,又尽善也。”“乐则韶舞。”
齐地得闻《韶》乐,三月不知肉滋味。夫子也。
思古乐而亲天地,亲天地而近神灵。
近而生仁爱;敬而生礼仪。
昔者舜帝自制五弦。琴置旷野,以歌《南风》。
众树仰俯,云步缓舞。思念双亲,情动万物。
鸟泊高昂,音落鸟坠。忘却振翼,只因舜情。
感其孝意,夔始作乐。以赏诸侯,以德教化。
德盛而教尊;谷熟而赏乐。
敬生德,德尊教,故礼乐得普施。
丰而乐,乐而赞,故祭祀缘感恩。
禹时《夏》乐,变九韶而奏,行九章以歌。
歌治水之劳绩,祝山川之神佑。
传至周代,用以祭祀。山川诸神,徜徉乐曲。
六十四人,分为八列,头戴皮帽,赤裸上肢。
下着白裙,手执翟羽,以 和奏,舞之歌之。
夏朝后启,
兴《九辩》、《九歌》与《九招》。
万仞峰舞,足踏云雾。
以为窃得天之神乐,实则奏起世人骄狂。
夏朝未帝,桀享荒淫。
女乐三万,晨噪端门。
声闻于三衢,众叛而亲离。
《大武》之乐以颂武王,灭商立周声而形之。
始而击鼓以备戒,凝立沉稳势不发。
待到扬手猛顿足,万军得令雷霆炸。
曲中情节多跌荡,似闻金戈嘶鸣杂。
万蹄错踏落,奔腾尘若云,一举而灭商,凯旋回镐京。
四征舞东西,周朝渐太平。
德政融一乐,史鉴在一音,慎重迟缓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