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底层的微光照亮最后的黑暗
作者:李见心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76  更新时间:2009/11/7 16:52:5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底层的微光照亮最后的黑暗                                                 ——读邰筐《凌晨三点的歌谣》                                                邰筐的《凌晨三点的歌谣》是一首让人过目不忘、拨动心灵的诗,也是一个完整的小电影。电影本身就是视觉上的诗。你跟随着诗人的主观镜头,摄录下凌晨这一特定时间里看到的场景、人物、事情。平行蒙太奇,时空转换,自然又戏剧的收场。在简洁的叙述里容纳最丰富的沉思和想像,在短短的时间里渗透全部的人生和景况。用平静的温情止住真实的暴力,用底层的微光照亮最后的黑暗。

   凌晨三点,确实是个特殊的时刻,有的人为了梦想还没有睡去,有的人为了现实已经醒来。邰筐选取的这几个人物是与黑夜有血缘关系的---清洁工,可以说黎明是被他们清扫出来的。诗人,我也写过一首《午夜三点》的诗,也提到诗人。“午夜三点还没睡的人,他内心的火比黎明还大,午夜三点还写诗的人,一生都不会醒。”诗人恋着黑夜像儿童恋着白天,他是黑夜的君王,清除人们心灵的黑暗,启开黎明和未来。歌厅小姐,更不是阳光下的职业,是苍白的黑夜中的花朵。

   一般诗人写到这里,一一遇到他们,也就可以了,可邰筐的高明就在于他让他们也遇到---在一张同样被提前剥夺做梦权利的早餐馆的桌子旁。这简直是神来之笔,又是我们经常看见又看不见的场景,是整首诗的高潮。看完此诗总也忘不了这群陌生的熟悉人或熟悉的陌生人像一家人在一起热气腾腾吃早餐的镜头。特别是小姐送给诗人一个微笑,送给环卫工餐巾纸,互相取着暖,底层间的温情拨动了我们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人性的光茫终于把黎明点亮。他们虽处于黑暗中,却乐观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对生命和生活充满光明美好的希望。

   茨维塔耶娃说:“诗人,既是画家,又是雕刻家,是世界的洞察者,而不是什么心灵之韵的抒情歌手"而她的一位知音好友,女诗人赫尔齐克更直接了当地说:"任何一首诗归根到底----都是生活漏洞上的补丁.

   邰筐就是这样的诗人,是生活的洞察者和缝补者。

    附:  凌晨三点的歌谣                邰筐

 

谁这时还没睡,就不要睡了。
天很快就要明了。
你可以到外面走一走,难得的好空气,
你可以比平时多吸一些。
你顺着平安路朝东走吧。
你最先遇到的人,是几个勤劳的人。
他们对着几片落叶挥舞着大扫帚,
他们一锨一锨清理着路边的垃圾,
他们哼着歌儿向前走,
他们与这座城市的肮脏誓不两立。
你接着还会遇到一个诗人。
他踱着步子,像一个赫赫帝王。
他刚刚完成一首惊世之作,
十年后将被选入一个国家的课本,
三十年后将被译成外文,引起纽约纸贵,
六十年后将被刻上他自己的墓碑……
现在的诗人在黑暗中向前走着,在冥想中慢慢回味。
后面跟上来一群女人,她们是凯旋歌厅收工的小姐,
你在和她们擦肩而过的瞬间,
会听到她们的几声呵欠,
会看到一张张因熬夜而苍白模糊的脸。
你接着朝东走,就会走到沂蒙路口。
路北的沂州糁馆早就开门了,
小伙计已在门前摆好了桌子、板凳,
熬糁的老师傅,正向糁锅里撒着生姜和胡椒面。
他们最后都要在一张餐桌上碰面:
一个诗人、几个环卫工人、一群歌厅小姐,
像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早餐。
小姐们旁若无人地计算着夜间的收入,
其间,某个小姐递给诗人一个微笑,
递给环卫工一张餐巾。
这一和睦场景持续了大约十五分钟,
然后各付各钱,各自走散。
只剩下一桌子空碗,陷入了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